56歲原住民阿美族女性,離異多年,與父母同住,在一家大賣場工作。她有四個孩子,散居於高雄與台北。
然而,一切在半年前開始變得不同。她感覺到腹部有些不舒服,感覺是越來越頻繁,本想不過是小毛病,但幾個月後,腹部開始異常隆起,疼痛漸漸出現,雙側下腹的疼痛伴隨著食欲不振、嘔吐,甚至連呼吸也變得困難。體重在短短一年內驟減了20公斤,只剩下40公斤,肌肉力量也逐漸流失,她開始感到虛弱不堪。
她感覺到自己身體在變差,內心的恐懼也隨之增長;但她害怕面對現實,害怕醫院裡的壞消息,因此她選擇逃避。同時也因過去生命經驗,對生命感到失望、無意義,生活無目標,人生也無價值。也許她也覺得,如果不看醫生,那麼這一切可能不會是真的,病魔也不會真正到來。
當疼痛已經到了無法忍受的地步。她知道自己無法再逃避,於是決定前往醫院求診。檢查結果顯示她的血紅素低於5,腫瘤標誌物CEA、CA19-9和CA125明顯升高;電腦斷層掃描揭示了一個巨大且薄壁的卵巢囊腫,直徑達24公分,囊腫內有不規則的鈣化點,壓迫了雙側輸尿管並導致了雙側腎積水。她接受了雙側雙J管插入術 (雙J導管的尖端一端位於腎臟的腎盂,另一端位於膀胱內,讓尿液繞過輸尿管中的任何阻塞從腎臟持續排出至膀胱。)當地醫院建議她到專業的癌症醫院尋求治療。
來到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她的狀況已經不容樂觀。除了不適的症狀外,已3天無法排便。檢查顯示她有嚴重的代謝性酸中毒、重度貧血、血液凝固功能也出現異常;她的皮膚出現了泛紫和出血點,尤其是在皮膚摺疊處更為明顯。住院醫師在放置靜脈輸注導管時,壓著傷口,等2小時才能止血。
病房裡的她,身體虛弱,臉色蒼白,因腹部腫瘤壓力過大已無法進食。身體的痛苦日益加劇,但她始終保持沉默,只在必要時才輕輕說話。這時散居各地的孩子來到醫院,要求她接受積極治療。
在醫療團隊,內科團隊投予靜脈營養處理其長久的營養不良、努力恢復血液凝固功能。由於雙J導管未能正確放置於腎盂,尿路引流功能喪失,她的腎臟逐漸衰竭,必須進行洗腎。此外,腫瘤壓迫腹腔,使下肢血流回流不暢,發生了血管血栓,這也讓手術開刀的風險加大。
醫療團隊面臨的難題是,手術越早進行風險越高,但能保住腎臟的可能性更大;若等待病情穩定再手術,可能需要犧牲腎臟,長期依賴洗腎。團隊在與時間賽跑著,嘗試減低手術風險並保住她的腎臟,這任務艱鉅且近乎不可能,但在住院24天後,在洗腎與營養調理下的最佳狀態,專長婦癌林德熙醫師為她進行了手術。
這是大小24公分卵巢腫塊,CT顯示疑似囊腺瘤,還需排除惡性腫瘤,並合併腫塊效應阻塞性尿路病變。進行剖腹探查+子宮內液體抽吸+沖洗細胞學檢查。
手術發現:經腹腔探查後,發現一個巨大的球形子宮固定於骨盆腔內。子宮大小約30x25x
術後病人恢復良好,需要短暫的洗腎與接受抗凝血劑3個月來治療血栓。謝秉翰醫師將她轉至台東馬偕醫院腎臟科郭豐吉醫師接續短暫洗腎治療與照顧。婦癌部分,她不再需要回到和信醫院。
阿美族的母系社會下女性對痛苦有極高的耐受性。病人前期面對疾病屬逃避因應,亦有「死了也好的想法」。後因不適症狀影響生活品質而於家人鼓勵下就診。在住院的ㄧ個多月,她感到備受醫護人員小心的看顧呵護,自覺開始找到生命的歸屬與意義。醫院宗教師去探望她時,她說現階段已將自己的身體視為上帝的器皿,對醫療態度配合,述已將生命交託給上帝,並允諾餘生將服事上帝。對身體復原程度如何表示尊重醫療的結果,相信都會是神最好的安排。她同時遇到ㄧ位上帝差派來非常有愛心的看護天使秀蘭姐,秀蘭姐還在病房與她共唱聖詩歌「奇妙的雙手」、「唱一首天上的歌」。
婦癌小知識
囊腺瘤是一種源自腺上皮細胞的良性腫瘤,通常形成充滿液體或黏液的囊狀結構。囊腺瘤最常見於卵巢,但也可發生於其他器官,如胰腺或唾液腺。卵巢囊腺瘤根據內容物及組織學特徵可分為以下兩種類型:
- 漿液性囊腺瘤 (Serous Cystadenoma)
- 含有透明、稀薄的液體。
- 通常為單房 (單一腔室)。
- 常見,且在腫瘤較小時通常無症狀。
- 黏液性囊腺瘤 (Mucinous Cystadenoma)
- 含有濃稠的黏液性液體。
- 通常為多房 (多腔室)。
- 可增長至非常大,可能引起腹部不適或壓迫效應。
臨床表現:
- 當腫瘤較小時,病人可能無症狀。
- 較大的囊腺瘤可能導致:
- 腹部膨脹。
- 因壓迫鄰近器官引起的疼痛。
- 腫塊效應的症狀,如尿路或腸道阻塞。
診斷:
- 使用影像技術,如超聲波、電腦斷層 (CT) 或核磁共振 (MRI) 進行檢測和特徵分析。
- 最終診斷需透過手術切除後的組織病理學檢查確定。
治療:
- 對於小型且無症狀的囊腺瘤,可進行監測。
- 對於較大或有症狀的囊腺瘤,通常需進行手術切除以避免併發症,如腫瘤扭轉、破裂或 (雖然罕見) 惡性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