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是全人類共同的威脅。每年超過一千萬人因癌症離世;在台灣,自1982年起更連續四十餘年位居死因之首,對生命與社會造成沉重衝擊。
1980年代,我從美國返鄉探親,深切感到台灣的癌症醫療落後歐美甚鉅。當時,美國癌症病人的五年存活率已達55%,台灣僅25%。在李國鼎先生的勉勵與協助下,我下定決心回到故鄉,於1990年與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創立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台灣第一所癌症專科醫院。除了提供比肩國際的醫療,我們也投入培育癌症醫療人才。
我們的宗旨很簡單,卻最不容易:以病人為中心。創院之初,台灣尚未建立癌症專科訓練與早期篩檢觀念,我們便率先推動多項醫療先行:引進國內首部乳癌攝影設備,提升早期偵測;提供輕度麻醉的無痛大腸直腸內視鏡,鼓勵民眾接受檢查;導入核磁共振與病人自控止痛等技術,以更精準的診斷與更好的疼痛照護減輕病友不適;主張在適當時機告知病人實情,尊重知情與選擇;倡議「沒有圍牆的醫院」,發展居家與臨終照護;在臨床與倫理共識下實施 DNR,並推動相關制度與法制的完善。
這份堅持,反映在成果上。創院五年後,在和信接受全程治療的癌症病人五年存活率即達55%;其後依據統計,和信病人的平均五年存活率持續上升並長期高於全國平均約20個百分點,近年數據為76%對比55%。在全國性住院病人醫療品質滿意度調查中,我們也獲得第一,這是對全體同仁專注與專業的肯定。
一路走來,和信之所以能持續精進,來自醫療團隊的專業與投入,也來自社會各界的長期支持與信任。設備汰新、環境優化與服務精進,皆承載著無數病友與善心人士的鼓勵。我深深感謝每一位在關鍵時刻伸出援手的人。
彼得・杜拉克說,「非營利事業的結餘,不是利潤,而是生命的改變」;邁可・波特亦指出,「醫療的最高境界,是以最少資源,獲得最好的醫療結果」。三十五年來,我與同仁始終以此為準繩:讓每一次診療更周全,讓每一段陪伴更踏實,讓每一位病友與家屬都感到被理解、被尊重。
展望未來,我們將延續這份初心與文化,從預防與早期偵測做起,在診斷與治療上不斷創新,善用分子醫學與臨床證據提升成效;同時在身心靈照護與臨終陪伴上持續精進,讓醫療專業與人文關懷並行,為更多家庭帶來希望與安心。
我與和信的全體同仁,會用同樣的熱忱走向下一個三十五年,持續以病人為中心,盡我們所能,改變更多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