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腫瘤科
科別介紹
本院放射腫瘤科成立於1989年,由黃達夫董事長邀請杜克大學(時任)放射腫瘤科主任Leonard Prosnitz協助,並引進美國先進的制度與放射治療系統。自創科以來,科室在歷任主任的帶領下,不斷引進與國際接軌的先進技術與設備,致力於提供癌症病人最先進、最精準的放射治療。
本院是台灣第一家以治療癌症為主的醫院,落實多科整合,擁有多台配置多重能量光子及電子射線的新型直線加速器,可執行強度調控放射治療,搭配影像導引系統與客製化固定技術,可達成完美的精準度,以減少不必要的正常組織照射,進而降低因放射治療所帶來的急性及慢性副作用。
2014年率先成為亞洲實施「放射腫瘤科病歷全面電子化」的醫院,全面整合與記錄病人放射治療相關資料,加上自創「病人自我辨識系統」,將病人基本資料及人像照片輸入電子病歷系統,並於每次治療前由病人自行核對資料無誤後再治療,進而達到治療零錯誤的標準。
本科擁全功能的病人報到櫃台 加上YouTube頻道 及
臉書粉專( Facebook ) ,強化醫病溝通、協助病人勇敢面對癌症,正面迎向治療。
醫療設備
設備名稱 | 功能 |
---|---|
強度調控放射治療(IMRT) | 調節放射劑量將高劑量集中分布在腫瘤上,減少周邊正常組織傷害 |
影像導航放射治療(Image guided radiotherapy, IGRT) | 治療前用電腦斷層影像比對治療計畫影像,微幅調整治療位置後達成精準治療 |
銳速刀(Rapid Arc) | 強度調控放射治療的進階版; 用360度全體積弧形放射治療,只需2-5 分鐘即可完成治療 |
呼吸調控放射治療 (Respiratory gating technique) | 追蹤治療中病人的呼吸起伏,不僅可提高腫瘤治療精準度也可以縮小治療照野,減少正常肺及肝臟放射線傷害 |
立體定位放射手術 (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 | 藉由立體定位與影像導引系統,單次或少次以高劑量多角度精準聚焦病灶完成治療 |
超弧刀 (HyperArc) 高精度放射手術 | 專為頭顱部位設計的立體定位放射治療,以非共面6D治療角度自動調整治療床,配合精準頭架與影像導引系統輔助,可同時完成多處腦轉移腫瘤的高效率治療 |
體內放射治療 | 又稱為近接治療,是將放射性物質順著導管進入體內,可提高腫瘤局部劑量殺死腫瘤細胞 |
左側乳癌右側躺技術(Rt decubitus position) | 本院自行研發穩固身體右傾的姿勢技術,病人的心臟就可以向右側傾斜,讓左側乳癌病人的心臟完全沒有接受到放射線劑量 |

放射腫瘤科論文研究結果
- 接受化放療之食道鱗狀細胞癌病人鎖骨上淋巴結轉移與預後關聯
- 前導性治療對直腸癌腫瘤微環境的影響
- 內乳淋巴結照射在T1-N1乳癌病人的角色
- 鼻咽癌新的預後分類方法
- 和信醫院早期乳癌病人長療程與短療程放射治療經驗治療趨勢轉變及長期追蹤報告
- 應用全國資料庫及傾向分數配對探討台灣地區全乳切除術後輔助放射治療在N1病人的角色
- 早期左側乳癌放射治療自創右側躺姿勢之經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