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

郭澤名醫師

肝癌從診斷、手術治療、肝動脈栓塞化學治療術、射頻燒灼術、酒精注射、放射線治療到標靶化學治療藥物,需要一個完整醫療團隊的合作。肝癌團隊包含了肝膽腸胃內科醫師、外科醫師、放射診斷科醫師、病理科醫師、放射治療科醫師及腫瘤內科醫師。另外,在整個醫療過程中,個案管理師、護理人員及社工、放射師等人員也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肝膽外科醫師:

手術才是能讓肝癌徹底治療的方式,但是病人必須達到手術切除所需的條件,肝癌的病人若能手術切除其存活率也將比其他非外科性治療來得佳。本院目前除了傳統手術切除之外,對於某些位於肝左葉側緣或右肝下緣的病人,能施予新式的腹腔鏡手術切除。本院之肝膽外科醫師有程宗彥醫師、蔡紫蓉醫師、林忠葦醫師及魏宏光醫師。

肝膽腸胃內科醫師:

大部分肝癌病人發現疾病時,很多已不適合手術治療,這時候非外科性治療就成為治療的選擇,如:肝動脈栓塞化學治療、射頻燒灼術、酒精注射。肝癌的病人同時往往合併有肝硬化,而肝硬化的併發症如腹水、食道靜脈瘤出血、肝性腦病變及胃、十二指腸潰瘍、血糖不穩定,皆需要肝膽腸胃內科醫師。本院的肝膽腸胃內科醫師能為您提供肝癌病人最佳治療的選擇方式及住院當時及門診的臨床照顧。肝膽腸胃內科醫師有鄭尊義醫師、梁中鼎醫師、郭澤名醫師、區士方醫師。

放射診斷科醫師:

肝癌的影像檢查,如:電腦斷層及血管攝影是由放診科來完成,肝癌的穿刺或切片檢查也大部分由放射科來執行。肝癌最重要的肝動脈栓塞化學治療術也是由放診科來執行,射頻燒灼術經由超音波或電腦斷層導引也是由放診科來執行。目前肝癌團隊中的放診科醫師有莊伯祥醫師、宋成龍醫師、陳明志醫師、林湘怡醫師、余芹英醫師、鄭永宜醫師。

病理科醫師:

病理科醫師可依據細針抽吸的細胞及手術切除後的組織進行判斷,肝癌的確定診斷才能完成。另外,病理科的高國彰教授積極從事肝癌治療的分析與研究,未來有望讓本院的肝動脈栓塞治療術有重大突破。病理科醫師有曹美華醫師、李明媛醫師、施麗順醫師、洪逸儒醫師、顧文輝醫師、莊璦瑛醫師。

放射腫瘤科醫師:

放射線治療雖然不是肝癌的主要治療方式,但是某些狀況下仍必須仰賴放射線治療,如:肝癌合併骨骼轉移,則被侵犯的骨骼必須接受放射線治療,或者某些肝癌經肝動脈栓塞化學治療術多次後,仍有些部位殘留,這時候也可以考慮放射線治療。肝癌團隊的放射腫瘤科醫師有鄭鴻鈞醫師、蔡玉真醫師、劉名浚醫師。

腫瘤內科醫師:

雖然傳統的全身性化學治療,對肝癌的療效未有重大的突破,但是口服的標靶治療對於某些特定的病人仍是選擇之一,特別是已不適合手術及肝動脈栓塞化學治療的病人,化學治療及標靶治療仍是治療的機會。肝癌團隊的腫瘤內科醫師有陳新炫醫師、黃麟傑醫師、邱倫瑋醫師。

郭澤名醫師

診斷:

癌症的確定診斷必須有病理組織或是細胞學檢查,肝癌當然也不例外。大多數的病人並不適合手術治療,在施行肝動脈栓塞化學治療術之前,必須接受肝腫瘤細針穿刺取得腫瘤組織,而導引細針穿刺的方式一般以腹部超音波即可,但是如果腫瘤在超音波下偵測不易,則以電腦斷層檢查來導引細針穿刺。

手術治療 | 栓塞化學治療 | 射頻燒灼術藥物治療 | 放射治療 |  治療成果


 

肝細胞癌的手術治療

 

肝細胞癌(簡稱肝癌)是常見的肝臟惡性腫瘤之一。臨床上肝癌的治療方式包括手術切除及非手術治療(經肝動脈化學栓塞、酒精注射、電射頻消融治療及藥物治療等等)。手術切除是治療肝癌最有效的方式,但可手術治療的病人只佔全部肝癌患者的15-20%,其困難點包括:

  1. 病患常合併有B型或C型肝炎、肝硬化及其合併症(如食道靜脈曲張、脾腫大合併血小板低下)、肝功能不佳及肝再生能力受損等等,導致病人無法接受手術。
  2. 肝臟是腹腔內最大的器官,血流非常豐富且血管結構複雜,手術困難。
  3. 肝癌容易侵襲到血管(包括肝門靜脈及肝靜脈),易發生肝內及肝外潛伏性的轉移或復發。
  4. 肝癌的復發率高,術後在殘餘肝內新的肝癌病灶仍可能持續發生。

 

手術切除治療肝癌的適應症

 

並不是所有的肝癌病人都適合接受手術治療,決定能否以手術治療,主要取決於兩個要素:一是病人肝功能好壞,二是肝腫瘤的大小、數目及位置。肝癌手術的適應症包括:

  1. 病人身體狀況許可,沒有重大手術的禁忌症。
  2. 完全切除腫瘤後,剩餘的肝體積超過原本的30%以上。
  3. 無明顯肝外轉移、或肝主幹血管侵犯。
  4. 肝臟代謝功能正常,無明顯黃疸或腹水。

腫瘤的大小及數目、侵襲鄰近的臟器(橫膈、大腸、腎上腺)或腫瘤已經破裂過等等,單一來說並不是決定是否適合手術的唯一因素,若病人狀況良好,仍可以接受大範圍的切除手術。

 

手術切除治療復發性肝癌

 

若病人的狀況適合接受手術,對於復發性的肝癌,大部分的臨床治療報告仍然建議應該積極採取手術再切除。肝癌復發後的再次手術,其適應症與初次手術大致相同,復發性肝癌的可切除率、手術併發症及手術死亡率,與首次手術也沒有太大的差異,但再次手術必須考慮到因為初次手術造成的沾粘、血管及解剖位置的改變、以及肝功能受損等等,手術上可能更為困難。

 

肝臟切除已進入微創手術的新時代

 

從1988年首度發表的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開始,不到兩年的時間,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很快就已經已經成為標準的術式,從此腹部手術進入了劃時代的發展,很多手術不再需要大傷口,取而代之的是手術能經由幾個小傷口完成,術後疼痛減輕,恢復更好。

肝臟腫瘤的切除手術,大多不需要重建與吻合的步驟,其實是腹腔鏡手術很好的適應症之一,但是腹腔鏡肝臟切除手術的發展卻比其他腹部的微創手術慢很多,主要原因是肝臟的血管很豐富,術中出血的風險很高,而腹腔鏡下處理術中出血非常困難,另一個原因是,腹腔鏡部分肝切除這種複雜的腹腔鏡手術,需要更多更高階的腹腔鏡手術技巧的訓練(術中止血,腹腔鏡下縫合等等),而大多數熟練的肝膽外科醫師並沒有這方面的訓練。

自1992年Gagner首次發表腹腔鏡肝腫瘤切除至今,過去的20年已經有超過2000篇的研究,證實腹腔鏡肝臟切除術是安全有效的術式。 但是這樣高階的微創手術,仍然只侷限在某些有經驗的醫院才能執行,而且大多數能執行腹腔鏡肝切除術的醫院或醫師,大多仍以簡單的周邊肝小葉切除為主。文獻中發表超過100例以上的醫院只有不到20家,很多大型的臨床治療經驗研究,都證實了腹腔鏡肝臟切除術的安全性及優於傳統手術的特點,包括減少疼痛,較少的術中出血,較少的輸血,較少的併發症,以及較短的住院日數等等。對於惡性肝臟腫瘤的手術,切除的安全邊緣與術後的存活率,跟傳統手術比較並無差別。

 

腹腔鏡肝切除術的適應症

 

肝腫瘤是否應該切除,其適應症在腹腔鏡手術與傳統手術並無不同,應切除的範圍,也不能因為腹腔鏡手術而有所不同。當肝腫瘤確定應該切除時,才考慮適不適合以腹腔鏡方式切除,決定的因素包括:腫瘤的大小與位置,腫瘤的數目,預定切除的範圍大小,腫瘤靠近主要血管的距離,以及肝硬化的程度等等。

小於5公分的單一顆肝腫瘤且位於肝臟的周邊位置或左側葉,距離主要血管有一公分以上的距離,這樣的手術是比較單純的,適合剛開始進行腹腔鏡肝臟切除手術的階段,根據本院的經驗進行腹腔鏡肝切除手術學習曲線的分析,發現需要至少25例以上的經驗,才能穩定的進行基本的腹腔鏡肝切除術,必須經過適當的學習與經驗的累積,才能進一步開始執行複雜的腹腔鏡肝臟手術,包括困難位置的肝腫瘤切除,肝臟右後葉切除,以及全左肝/全右肝切除等等。進一步的分析發現,開始進行比較困難的腹腔鏡肝切除手術之後,還需要至少60例以上的經驗累積,才能比較穩定。目前本院已完成超過200例的腹腔鏡肝腫瘤切除手術,本院每年約執行100例左右的肝臟腫瘤切除手術,其中約90%以腹腔鏡手術執行,手術時間約4小時,術中出血量約145ml,平均住院日為4天,術後併發症的機率極低。

 

安全性及優點

 

腹腔鏡手術最顯著的優點是傷口小,術後比較不痛,恢復快且住院時間也縮短,跟傳統的開腹式肝切除術比較,手術時間差不多,但術中出血較少,需要輸血的比例也減少,根據統計,術後併發症的發生率約為10.5%,與傳統手術相當,其中與肝切除手術相關的併發症約4%(術後出血或膽汁滲漏,肝衰竭或腹水,腹腔積液)。另一個優點在於腹腔鏡手術能減少術後沾粘,需要再次手術時(再次肝切除,肝臟移植等等),能減少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

由於肝細胞癌的病患常合併有不等程度的肝硬化,而肝轉移癌的病患,肝臟也常因為病患接受過各種化療或標靶藥物的治療而受損,肝臟切除手術後,常引起術後腹水而導致各種併發症,腹腔鏡手術的優點在於傷口小,保留了腹壁的完整性,與傳統開腹式手術比較,腹腔鏡肝切除術後併發腹水的機率較低。

對於惡性的肝臟腫瘤,以腹腔鏡手術切除的治療效果,是否等同於傳統手術,這樣的疑慮,根據一些大型的研究顯示,腹腔鏡肝切除術與傳統開腹式手術比較,在腫瘤切除的邊緣,術後復發,以及存活率方面,都沒有顯著的差異。

 

機械臂輔助腹腔鏡肝臟切除術

 

近年來機械臂輔助腹腔鏡手術廣泛的應用在各種手術,機械臂手術系統最大的優點在於,手術器械比起傳統的腹腔鏡器械,可彎曲的方向與角度更多,操作更靈活,經由機械臂的輔助,手術器械的操作更穩定而且精細,加上3-D立體的影像系統,可以有更清楚的手術腹腔鏡視野,能更精細的操作手術,並有效縮短學習腹腔鏡手術的學習期,也可以減少醫師長時間操作腹腔鏡手術的疲累感。在肝臟切除手術方面,臨床治療報告使用機械臂輔助手術可以成功的完成比較高比例的複雜性肝切除術,減少轉換成開腹手術的機會。

本院已引進最新的第四代機械臂手術系統(DaVinci Xi),並成功將腹腔鏡肝切除術的臨床經驗轉為機械臂輔助肝切除術,對於複雜性的肝切除手術,能更安全的以微創方式進行。

 


 

回首頁

肝動脈栓塞

肝動脈栓塞是利用正常肝臟與肝腫瘤血液供應不同的特性,將化學藥物與栓塞粒子直接注入供給肝腫瘤營養的血管。一方面可使化學治療藥物集中於腫瘤之中,提高治療的效果;另一方面阻斷腫瘤的營養供給而加速其壞死。此方法更可大幅降低一般由靜脈注射藥物所引起的副作用;此外,肝動脈栓塞可同時治療多顆腫瘤,不必像酒精注射或電燒須分開治療。對於不能開刀的病人而言,此種治療方法可提高2~5倍的存活時間。

適應症

若肝癌病人不適合接受手術治療,但肝功能仍在正常值3~5倍之內、黃疸指數在2mg/dL(含)以下、近日沒有胃腸道出血及明顯腹水與肝腦症者,均可接受肝動脈栓塞之治療;但病人的年齡、其他合併的身體疾病與腫瘤侵犯血管的程度,皆會影響治療的效果與增加可能的併發症。

併發症

多數病人在治療後2~7天內會有發燒、噁心、嘔吐、右上腹痛、或全身倦怠的感覺,肝功能也會在這期間內受到明顯的影響;一般在3~5天後,以上的症狀會逐漸緩解。但若腫瘤的範圍很大,或侵犯到肝內血管,或病人本身肝功能不佳,均會延緩恢復的時間。

另一個需要注意的問題是感染,可能會造成膽囊炎或肝膿瘍。但多數的病人在接受抗生素治療與膿瘍引流後,感染會受到很好的控制。

其它可能的併發症包括傷口血腫、肝衰竭、肝外血管栓塞或痙攣造成身體其他器官血流供應受阻 (可能引起中風、心肌梗塞、肺栓塞、胃潰瘍、腸道壞死、或下肢癱瘓等),甚至死亡,但總體而言,發生嚴重併發症的機率小於5%。

 


 

 

回首頁

RFA的治療方法和原理

射頻腫瘤燒灼(Radiofrequency Tumor Ablation簡稱 RFA) 是利用一治療探針(Needle Probe)置入腫瘤組織中,當電流由儀器治療探針經過身體組織和體表的電極片時,在探針周圍產生高射頻作用於腫瘤及附近細胞,並產生熱能,當溫度達到攝氏50-100℃時便可造成腫瘤細胞凝固性壞死。

射頻腫瘤燒灼可用於身體多處腫瘤的治療而且最常使用於肝臟腫瘤特別是國人罹患率高的肝細胞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 之治療。近年來世界文獻報告經皮穿刺使用射頻腫瘤燒灼,對於三公分以下的小肝癌,有很好的療效;其最佳治療效果可在低危險性下達到腫瘤完全壞死。在本院肝癌治療中,射頻腫瘤燒灼和各式治療方法一樣使用在整個肝癌疾病的治療過程中。

由主治醫師和團隊成員討論出臨床適合使用射頻腫瘤燒灼的患者,再經由介入性放射科醫師對腫瘤作實際影像及技術評估和說明之後,在安全有效的情形下施行。

目前以肝細胞癌,以及大腸癌肝臟轉移腫瘤為主。一般而言,腫瘤大小,不大於4公分,數目小於4顆者,較適合為之。特別是肝細胞癌,效果會更好。約有90-95%的腫瘤,在半年至兩年的追蹤後,完全壞死,而轉移性大腸癌,約有52-93%的腫瘤完全壞死。

射頻腫瘤燒灼的方法是由介入性放射科醫師在影像導引下(常用超音波,電腦斷層等),給予局部麻醉和靜脈鎮定/止痛劑(極少情形需要施行全身麻醉)後,將治療探針(Needle Probe)穿過皮膚,置入腫瘤組織中,接上儀器,利用高射頻產生熱能,讓溫度達到攝氏50-100℃ 將腫瘤細胞凝固壞死。一次燒灼約12 (6-18)分鐘,可產生約3-5公分的壞死區。視腫瘤大小,決定燒灼的方式和時間。一般而言,與外科切除相同,治療範圍必須涵蓋腫瘤周圍的區域而達到徹底的治療而減少局部復發機會。術後追蹤腫瘤的治療效果,主要以電腦斷層CT和磁振照影MRI為主。

適應症(Indications)

  • 腫瘤病患或病情不適合手術治療。
  • 一個腫瘤小於5公分或1-4個腫瘤,皆小於3公分。
  • 局部控制腫瘤疾病。
  • 經團隊討論評估適合接受治療。

禁忌症(contraindications)

  • 重度肝功能異常。
  • 嚴重而無法矯正的凝血功能異常。
  • 難以控制的大量腹水。
  • 呼吸急促或無法配合。
  • 腫瘤太大或太多。

RFA的優點

  • 傷口小、不用開刀。
  • 治療時間短。
  • 可以將腫瘤組織完全殺死。
  • 併發症發生率低。
  • 短住院天數。
  • 簡單、安全、復發率低。
  • 可以與其他的治療相互配合 (如肝動脈栓塞化學治療,酒精注射,手術,放射治療等)。
  • 適應症較多(如術後復發、肝腎功能不良、高危險性手術併發症的病人、少量腹水皆可用此法)。
  • 對於轉移性癌症治療效果比酒精注射更有效。
  • 療效接近外科手術切除。

RFA 治療後注意事項

  • 檢查後病人需平躺4小時。
  • 假如沒有禁水問題應多喝水約1500-200cc/天。
  • 可能會有輕微頭痛發燒,暈或感覺沒力氣、呼吸困難、胸痛或呼吸時會感疼痛不適。

RFA的可能併發症

  • 致死率小於千分之二。
  • 疼痛,腹痛。
  • 輕度發燒。
  • 皮膚灼傷。
  • 肝功能異常。
  • 對鎮靜/止痛劑過敏。
  • 出血:需要輸血,血管栓塞或開刀治療者,約1%。
  • 燒灼穿刺路徑的腫瘤復發約1.5%。
  • 燒灼附近器官破損(心臟,肺臟,膽囊,腸胃道,腎/腎上腺,神經等)。
  • 肝臟血管/膽管損傷,造成肝功能異常。
  • 併發膿瘍,特別是在糖尿病的患者,小於 1 %。
  • 敗血症。
  • 神經性心臟及血管異常反應。

RFA 治療後的追蹤

一般是做完治療的一個月後,以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檢查為主,有時候也可以使用超音波追蹤;若是太早追蹤的話,檢查影像不容易區分殘存的腫瘤或治療後的變化。假如仍有殘存或復發的腫瘤仍可以接受另一次的治療或併用其他方式的治療(如肝動脈栓塞化學治療,酒精注射,放射線治療)。之後主治醫師會就整個肝臟及腫瘤疾病作完整的持續追蹤。

 


 

 

回首頁

肝癌的栓塞治療乃是將藥物經過血管攝影送到肝臟動脈,一方面有塞住血管是血管無法提供血液,同時提供局部高濃度的化學藥物殺害癌細胞;在已經轉移經過其他療法無效,肝功能仍然不錯的病人可以考慮接受標靶藥物。

 


 

 

回首頁

實施放射治療之原因及成功率:

患者之肝癌已由本院之外科醫師評估不適於接受手術治療,且血管栓塞、酒精注射或高頻電燒治療又因身體狀況不佳或腫瘤生長之位置不適當而無法執行,經團隊會議討論後建議以放射治療為當前可行的治療方式,以避免延誤治療的時機。

於本院接受治療的肝癌病人,兩年的整體存活率約為45%。

放射治療的步驟與範圍:

第一次準備放射治療我們稱做定位,主要是把腫瘤的範圍以及附近的正常組織在電腦上標示出來。在定位時我們會先幫您製作固定身體的模具以確保接下來每天放療位置的一致性。接著我們會為您在治療範圍畫線做記號,最後注射顯影劑並做電腦斷層攝影,整個定位的過程約需一至二個小時。

當定位的步驟完成以後,您的醫師會在您的電腦斷層影像裡標示治療範圉,接著再找出適當的治療角度以避開正常的組織,以確保腫瘤組織接受足夠的劑量,同時讓正常組織接受最少的放射線。電腦治療計畫一般需要5個工作天才能完成。在完成治療計畫以後您會被要求再到放射腫瘤科來核對這個治療計畫的正確性。如果治療計畫與您本人完全吻合,我們就開始進行為期5-6週的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的時間是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在治療室中約十至十五分鐘,此時只有您一人在治療室內,務必放鬆心情、靜躺不動且平和呼吸。在這5-6週的時間,您每週會有一次的例行門診,主治醫師會於門診中與您詢問治療的副作用並給予適當的治療。

放射治療的範圍為全部或部份的肝臟腫瘤,確實的治療位置將以團隊會議的結論為依據,由您的主治醫師為您詳細解釋。肝腫瘤會接受50~60格雷/20~30次的劑量。

放射治療期間的副作用、風險及可能之處理方式:

短暫可恢復的急性副作用如:部分胃部及小腸接受放射線照射會造成食慾不振、噁心、嘔吐及腹瀉的現像,在治療的第二個星期會開始感覺食慾不振,之後此感覺會逐漸轉為噁心及嘔吐,此時我們建議以止吐藥來舒緩症狀,確保營養及水份的攝取不受影響,必要時會建議以靜脈注射給予水份及營養。急性的反應一般直到治療完成後約三週才會完全褪去。

對於B型肝炎的帶原者,由於放射線照射了部份的正常肝臟,可能會引起B型肝炎病毒的再活化,會表現出肝轉氨酵素(GOT與GPT)上升及黃膽的症狀,而導致放射治療必需暫停;為了避免上述的狀況,我們會建議患者在開始放射治療的同時合併服用抗病毒藥物三至六個月,以預防B型肝炎病毒的再活化。

慢性不可逆副作用則包括:慢性的肝功能衰退及腎功能衰退,此二項副作用可能在治療後的六個月至數年內發生,本院於治療計劃時讓肝及腎接受最少的放射線,可降低此風險。

於放射治療期間主治醫師會視病人的副作用調整葯物或療程、治療結束後有定期門診以持續衛教以降低長期副作用之機率或提早偵測後遺症之發生以給予適當的冶療照護。

 


 

 

肝癌病人數在本院居第四位,以2007年為例,新病人數佔全國1.4%。

肝癌的治療主要考慮癌症的期別與肝功能的好壞。對於早期肝癌且肝功能良好的病人,手術是主要的治療選擇;肝功能評估不宜手術者,則採用酒精注射治療或無線電射頻燒灼治療(RFA)。晚期肝癌,或肝功能不良者,則以肝動脈化學栓塞治療為主,必要時輔以放射或酒精注射或燒灼治療(RFA);或使用標靶藥物。

治療成果

1990-2007年間首次確定診斷為肝癌,且之前未曾在院外進行相關治療者共1,597人,其中男性1,179人(73.8%),女性418人(26.2%),年齡中位數60歲(分佈4-94歲)。期別分佈以第三及第四期為多數,占52%;各期別五年存活率如表一、圖一。

可以手術的病人

對於肝功能良好,可以承受手術的肝癌病人,1990-2007年間,共有359人接受手術治療,追蹤期間中位數為43個月(分佈1-168月),五年的整體存活率為59.3%,十年的整體存活率為42.2%;其中第ㄧ期病人, 五年的存活率可達83%,十年的存活率達74%。各期別存活機會如圖二及表二。

無法手術的病人

病人可能因腫瘤太大,或肝功能不良,而無法接受手術,此時主要的治療則為肝動脈栓塞化學療法,再輔予其他局部治療。1990-2007年間,共有887人接受肝動脈栓塞化學療法,追蹤期間中位數為17個月(分佈1-137月),五年的整體存活率為18.9%,十年的整體存活率為8.2%。各期別存活機會如圖三及表三。

與國內外資料的比較

本院病人追蹤至2008年底止,五年的整體存活率為25.7%。如與衛生署公佈台灣2002-2006年男性、女性肝癌五年存活率19.0%、20.4%相比較,本院同時期五年存活率分別為25.4%、33.5%(表四)。

若與美國流行病監督及最終結果(Surveillance 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SEER)公佈之1999-2005年男性、女性肝癌五年存活率13.3%、15.2%相比較,本院同時期五年存活率分別為24.5%、32.4%(表五)。

心理社會支持 緩和醫療 癌症護理 營養補充 疼痛 復健


癌症的衝擊

罹患癌症面臨到生命威脅,對身體與心理都是一個極大的衝擊。剛獲知得到癌症、癌症復發、以及無法再進行治癒性的治療時,都是情緒障礙容易出現的時期。在剛剛被診斷為癌症罹患者時,一般人通常會因為驚嚇,腦子突然一片空白,完全無法感受周遭發生的事物。有些人會自我否認,不相信自己會得癌症,懷疑是不是醫師診斷錯誤。有些人會情緒憤怒,自忖一生並沒有做什麼壞事,為什麼會得到癌症。有些人會「討價還價」,雖然承認自己罹患癌症,但是在接受醫師建議提出的治療方案中,猶豫不決。更有些人會心情沮喪,憂傷自己已經走到生命的盡頭。這些情緒會很自然的來來去去一段時間。

但有不少的病人會持續心神不寧、患得患失,整天在想到底治得好治不好,害怕治療的副作用,或是擔心會造成家人的負擔,壓力大到一個程度的時候,也可能會出現失眠、焦慮不安、情緒低落或是失去希望等症狀,需要專業的協助。

情緒壓力篩檢

國內外的研究顯示大概有將近50%的癌症病人都可能有情緒壓力的問題,但是在我們醫院,身心科醫師接觸到的病人,大概只有8%。因此我們採取主動篩檢情緒壓力的方式,定期由主治醫師或護理人員來詢問病人的情緒狀態,利用「情緒溫度計」來測量~以病人的情緒是最平穩的狀態當作0分,情緒最有壓力、最困擾、當作10分,由病人自我評估目前在幾分。超過一定的標準我們就會有社工師去探訪關心病人,必要時也會轉介給身心科醫師來協助病人。

心理、社會、靈性的照顧

壓力與癌症的形成雖然沒有確切的研究支持,但是透過心理支持與社會支持,對於病人的生活品質與存活都有正面的影響。身心科醫師與臨床心理師主要的協助對象為情緒困擾持續存在,影響到日常生活者。適當的心理支持、團體治療、放鬆訓練、與藥物治療可以改善情緒,增進生活品質。社工師則可以協助癌症病人暨家屬共同解決因疾病所帶來的情緒、心理、家庭、經濟及社會等相關問題,減輕癌症病人內在與外在壓力,以增進醫療效果為依歸,為病人建構安全的社會支持網絡。

病友支持團體

目前本院也已經開辦各種類型的病友團體,藉由病友互相的支持與資訊分享,能夠減少壓力,增進對疾病的適應。目前有大腸直腸癌、頭頸癌、甲狀腺癌、骨髓移植/血癌的病友支持團體、紫羅蘭(乳癌病友)關懷聯誼會。另外有由臨床心理師主持的病友與家屬的放鬆團體,以及乳癌疾病適應團體。[病友團體報名表,Word,45KB]

每一個癌症病人都有其個人的特質、經歷、信仰、價值觀及對世界的看法,靈性層面的照顧即是關注到每個人的獨特性,去了解與看重除了癌症之外病人的全貌,也就是人性的一面。也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協助病人在疾病之中,找到個人的意義價值與希望。

病情告知

雖然獲知得到癌症是心理上相當大的衝擊,但是大部分的病人都希望知道自己的病情。與病人溝通病情與治療方針,是尊重病人與建立醫病關係的基礎。和信醫院把「治癌」二字列入院名,就很明白地告訴大眾,這是一所積極治療而且不隱瞞病情的醫院。因此醫護人員會以適當的方式與病人告知病情。

寫給家人

家人與親友最能為癌症病人做的事是支持與陪伴。支持的意義在於不論在癌症的哪一個階段,週遭的人可以傾聽與尊重病人的需求,給予心理與物質的支援。陪伴的目的是讓病人感到溫暖而不孤單,與病人同在就是一種重要的正面力量。

癌症不僅影響病人本身,包含病人的整個家庭系統內的成員都直接受到癌症的衝擊,除了生理,癌症病人及家屬的心理暨社會層面更是受到遠大的影響。家人在照顧病人的過程當中,也要注意自己的身體與心理狀況,避免因過度投入而造成情緒耗竭的情形,必要時也可尋求專業的協助。

 


回首頁

甚麼是「緩和醫療」?

「緩和醫療」(Palliative Care)或「安寧療護」,是世界各地都在努力推廣的照顧理念與模式,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02年發表的定義,緩和醫療照顧對象為罹患威脅生命之疾病的病人和他的家屬,透過多科整合團隊之合作,對病人因疾病產生的身、心、靈問題進行早期偵測、詳細的評估和適當的處置,以達到預防和減緩痛苦,改善病人生活品質的目標;支持、陪伴家屬在至親生病過程中和往生後的調適。簡單來說,就是提供罹患威脅生命之疾病(如癌症)的病人全人、全家、全程、全隊的照顧。

接受「緩和醫療」≠ 沒有希望、或等死

許多人認為接受緩和醫療就是「甚麼都不做」、「等死」。其實,緩和醫療並不是「消極醫療」。 緩和醫療的重要原則是:積極處理病人的各種身、心、靈問題; 協助病人和家屬調適;用更正面的態度來面對因疾病所帶來的變化、甚至死亡,以達到生死兩相安。

甚麼時候需要「緩和醫療」照顧?

很多人認為「緩和醫療」是末期病人停止所有治療時才需要,其實並不然。癌症病人即使正接受各種癌症治療,只要有身、心、靈症狀或問題需要更專業、全面的照顧,都可以請本團隊幫忙。

和信醫院沒有安寧病房,要如何得到「緩和醫療」照顧?

本院目前雖然沒有獨立的安寧病房,但2000年已成立「癌症關懷照顧團隊」,成員包括緩和醫療專科醫師、身心科醫師、個案管理師、臨床心理師、社工師、宗教師和志工,共同合作提供全人、全家、全程照顧。

針對住院中的病人,因應不同之需求,本團隊可提供共同照顧(即與原主治醫師合作,共同照顧病人)、或直接照顧(主治醫師轉為緩和醫療科醫師)服務;非住院中但行動不便的病人,經過評估後可安排安寧居家服務,個案管理師會定期至家中探訪,評估病人狀況、更換管路等,減少病人因往返醫院所帶來的不適。

無論是住院中或門診的病人,若有需要可以請您的主治醫師幫忙照會「癌症關懷照顧團隊」(住院中)或預約緩和醫療專科醫師的門診。

 


回首頁

癌症護理

 


回首頁

癌症與飲食相關性

其實誘發癌症的因素很多,包括遺傳、化學藥物、環境因素、輻射線、空氣汙染、以及飲食。根據研究指出其中至少35%的癌症是因飲食引起,如肺癌、大腸直腸癌、攝護腺癌、乳癌、胃癌,跟飲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因此,若要降低罹患各種癌症的機率,首先應養成一個均衡健康的飲食習慣,美國國家研究所也發現,只要遵循均衡健康的飲食習慣,就能大大減少癌症的發生。

而三大營養素與癌症的關係,主要與食物攝取量的多與不均衡有關。攝取量過多所造成的熱量過剩,會導致脂肪細胞的堆積,而攝取不均衡將使身體內分泌系統失調,可能使某些依賴內分泌的癌症發展或被加強。
飲食相關的致癌因子,分述如下:

熱量攝取過多:

根據研究顯示高熱量高脂肪的攝取量與癌症的發生率成正比,而且在動物實驗也發現過量餵食的老鼠不僅癌症發生率增加,也加速腫瘤進展的速率。美國癌症學會研究調查亦指出,體重超過理想體重的40%或以上者,得癌症的機率較同年齡、體重正常者高出許多。

脂肪:

目前已經證實脂肪攝取超過總熱量的30%,會增加癌症罹患機率。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反式脂肪酸,目前廣泛用在西點和油炸食品,如洋芋片、炸雞、麵包、餅乾等食物。市面上常見的氫化植物油、乳瑪琳、烤酥油、均為反式脂肪酸。研究指出每增加反式脂肪酸熱量2%,就會提高冠狀動脈心臟病的罹患機率。

調理食物不當:

食物經高溫油炸、燒烤會產生多環芳香化合物,此化合物具有致癌性,與呼吸道、腸胃道癌症相關。所以應該改變烹調方式以及減少攝取燒烤過的肉類。

亞硝酸鹽:

添加在香腸、火腿、臘肉等肉類加工品中,主要作用是保存食物並增加風味與色澤。但亞硝酸鹽若添加過量或長期大量食用,則可能增加致癌的風險如食道癌、胃癌。

黃麴毒素:

農作物在收穫、儲藏、加工中容易引起黴菌汙染進而產生黃麴毒素,黃麴毒素更是引起肝癌的主要原因之一。常發生在花生、玉米等農作物。

癌症治療期間常見飲食問題及處理對策

癌症病人常見因治療的副作用,造成的飲食問題與處置如下:

噁心、嘔吐

  1. 少量多餐。
  2. 避免太油、太甜的食物。
  3. 在起床前後及運動前吃較乾的食物。
  4. 避免同時攝取冷、熱的食物,否則容易刺激嘔吐。
  5. 食用酸味、鹹味較強的食物可減輕症狀,嚴重嘔吐時,可經由醫師處方,服用止吐劑。
  6. 飲料最好在飯前30~60分鐘飲用,並以吸管吸食。
  7. 接受放射或化學治療前2小時內應避免進食,以防止嘔吐。

腹痛、腹脹

  1. 避免易產氣、粗糙、多纖維的食物,如豆類、洋蔥、韭菜、馬鈴薯、牛奶、碳酸飲料。
  2. 避免刺激性的食品和飲料。
  3. 食物溫度不可太冷或太熱。
  4. 正餐中不要喝太多湯汁及飲料,最好在餐前30~60分鐘飲用。
  5. 勿食口香糖,進食時勿講話以免吸入過多的空氣。

腹瀉

  1. 少量多餐。
  2. 採用纖維量少的食物,以減少糞便的體積。
  3. 注意水份及電解質的補充,並多選用含鉀高的食物,如蔬菜湯、柳丁汁、蕃茄汁。
  4. 避免攝取過量的油脂,油炸食物和太甜的食物。 腹瀉嚴重時,需考慮使用清流飲食。
  5. 避免食用牛奶及乳製品。
  6. 設法排除可能引起腹瀉的心理因素。

便祕

  1. 多選用含纖維質多的蔬菜、水果、全穀類、全麥麵包等。
  2. 多喝水或果汁。
  3. 每日應有適度的運動,也可詢問醫師或物理治療師,了解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
  4. 如果仍無法改善便祕問題時,可詢問醫師是否使用軟便藥物來幫助排便。

口乾

  1. 乾的食物可配合大量的湯或飲料。如麵包、饅頭、餅乾等可配合牛奶、茶、咖啡、果汁或以燴飯、湯 麵、肉羹等一起食用。
  2. 食用冷或溫的食物,太甜、太熱、辣、含酒精的飲料應避免。
  3. 烹調時增加適量油脂或以半流質的方式有助吞嚥。
  4. 隨身攜帶水壺,增加多次的小口飲料,茶加檸檬汁可減低口乾的感覺。吃東西後一定要漱口。

白血球減少

  1. 處理食物的前後與進餐前,須以肥皂洗淨雙手。
  2. 使用砧板的前後,需要清洗乾淨。
  3. 保存食物需注意,熱食應維持溫度於60℃以上。
  4. 解凍食物須在冰箱或微波爐中進行,並立即烹煮,勿在室溫中放置過久。
  5. 避免生食或烹煮不完全的食物,水果需削皮後食用。
  6. 飲用煮沸過的水,避免食用生水。
  7. 攝取適當營養。

黏膜發炎或口腔疼痛

  1. 選擇質地柔軟、細碎的食物以助於咀嚼、吞嚥。
  2. 避免刺激性食物,如碳酸飲料、酸味強之果汁(如檸檬汁)、調味太重之辛香料、粗糙生硬的食物(如炸雞)。
  3. 可改變食物製備方式,例如可將食物剁碎、利用芶芡、或以食物攪拌器將食物攪打成流質,以利吞嚥。
  4. 需要經常漱口以去除食物殘渣及細菌,保持口腔衛生有助傷口癒合。
  5. 需進食高熱量高蛋白食物以利傷口癒合。

食慾不振

  1. 讓病人充分了解適當進食及營養的重要性,宜鼓勵攝取足夠量的食物。
  2. 在身體舒適的時候多進食,如接受化療之前或兩次治療之間。
  3. 少量多餐,每1-2小時可吃少量正餐或點心,並訂下進食之時刻表,若感覺到餓時,可隨時進食。
  4. 可於用餐之前使用控制症狀的藥物,如止痛藥或止吐藥物。
  5. 高營養濃度的食物或喜愛的食物應優先進食。
  6. 可於正餐時間吃固體食物,等點心時間再補充液體食物,可避免過度飽脹感。
  7. 佈置舒適、愉快的用餐環境,也可與家人或朋友一起用餐,良好的用餐情緒可促進食慾。
  8. 盡可能參與日常活動,飯前可稍作散布以促進腸胃蠕動。
  9. 隨時準備各式點心飲料,以方便補充營養。

癌症治療期間的飲食原則

建議每天要攝取六大類的食物,因為沒有單一種食物含有身體所需的所有營養素,況且治療期間的癌症病人對於熱量及蛋白質的需要量也比一般人多,所以必須依據所接受的治療種類以及病人的狀況來做調整。營養師也可能建議使用市售的商業營養配方,以提供治療期間所需的蛋白質、熱量以及其他營養素。

建議可以多方嘗試新的食物,而營養師也會在做完營養評估後給予個別化的飲食計畫,如果有任何飲食上的問題時,可與他們討論。

對於癌症的病人,需要配合病情狀況,提供適當的營養治療。

主要目的:

  1. 預防體重減輕或挽回已減輕之體重。
  2. 減少因治療產生的損傷並促進建造新的組織。
  3. 增加對治療或感染的抵抗力。
  4. 促進復原並保持消化機能。
  5. 減少副作用及預防因營養不良引起的併發症。

飲食重點是充份補充蛋白質及熱量。

原則:

  1. 飲食要均衡,維持良好的營養及適度活動,以保持體重、增強抵抗力。
  2. 少量多餐~~胃口不佳時,少量多餐可攝取較多的營養。
  3. 鼓勵烹調要注意色、香、味,因味覺的改變,可加糖、或檸檬汁以引起食慾。
  4. 充份的熱量及蛋白質~蛋白質每公斤體重約1.2~~1.5公克,肉類、蛋、魚、牛奶、豆等蛋白質豐富的食物都可替換食用。
  5. 避免過量的糖及脂肪~易嘔吐、反胃。
  6. 適量補充維生素及礦物質。
  7. 用餐氣氛要愉快。
  8. 勿迷信補品,聽信民間傳說以免延誤病情。
  9. 建議癌症病人,如有任何營養問題,應立即請教您的醫師或營養師。

癌症常見飲食Q & A

Q:素食適合治療中的癌症病人嗎?

A:良好的營養支持能有助於提升對治療的承受力、維持身體正常機能與增加免疫力,因此癌症治療期間應攝取足夠熱量、蛋白質與均衡多樣化的飲食,以達到營養均衡的目的,所以   並不建議在治療期間改為吃素。
但若因為宗教信仰或其他因素仍須素食時,則建議採取蛋奶素為佳。因為組織修補、白血球數回升均需要熱量及蛋白質的支援。而採取蛋奶素食者飲食中包含了蛋、奶、豆類或是高蛋白的飲料,再搭配食用多種顏色食物,產生互補作用有助於營養素均衡攝取。
而素食者良好的脂肪酸來源:可藉由使用含豐富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烹調用植物油與攝取全穀類、堅果類獲得。還要特別注意油、鹽、糖與加工製品的攝取量應適當勿過量,並多吃深綠色蔬菜、堅果類、未精緻的天然食物與遵守毎日五蔬果原則,以達到營養均衡的目的。

Q:吃太多太營養會促進癌細胞增長嗎?

A:癌症病人多數都有一個相同的疑惑,就是「治療過程中,如果吃的多營養太好就會被強悍的癌細胞吸收,反而促使腫瘤快速增長及擴散惡化……」這一類的流言,但究竟實情如何呢?事實上,營養太好,會「養肥」癌細胞, 造成癌症快速生長的說法,是不正確的觀念。
相反地,癌症病人應該多攝取蛋白質和熱量,主要的原因在於治療期間病人需要體力,而且要增加身體修復的能力,蛋白質和熱量攝取量都要比沒生病以前更多。
此外,當營養不足時,化學治療和放射線治療的效果也會變差,不容易發揮抑制癌細胞的效果。因此,營養的質與量均不好時,並無法「餓死」癌細胞,只是讓癌細胞變得比較不活躍,同時也影響到正常細胞的活性,因而降低康復的機率。
為了保持體力進行治療,醫師會特別叮嚀癌症病人的熱量攝取應比生病以前多百分之二十,同時為了修補因手術、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而受傷的組織,蛋白質的攝取也要比沒生病以前多。不過,除了想辦法提高蛋白質和熱量的比例外,癌症病人仍然應該盡量做到均衡飲食。
參考資料

  1. 美國癌症協會
  2. 王麗民(2003):「癌症期間飲食處方」。台北市:二魚文化。
  3. 行政院衛生署(2006):臨床營養工作手冊

 


回首頁

疼痛

癌症疼痛的程度與癌症的種類、疾病的階段以及患者本身對痛的忍受力有關。

一、痛是什麼?

答:痛是一種足以讓你覺得不舒適的感覺,這種不舒適的感覺可以是很輕 微的,也可能嚴重到深切地困擾您。痛它僅可由經歷它的人來定義它 ,而無法藉由其他人來檢查或證實。但是假如您感覺到疼痛,您就必 須將您所經歷的疼痛向醫護人員描述,好讓他們可以幫助您減輕疼痛 。 疼痛可以是急性的也可以是慢性的。急性的疼痛通常是較為嚴重,但持續的時間較短,它常暗示著身體的某處正受到傷害。而慢性的疼痛 可以是輕度的也可以是重度的,但它通常會持續一段時間。

二、什麼是引起癌症病患疼痛的原因?

答:事實上並非所有的癌症病患都會經歷疼痛,然而有許多不同的原因可以引起癌症病患的疼痛。疼痛可以是因為治療而引起的,譬如病人在 開刀後會經歷開刀本身引起的疼痛。甚至疼痛也可能是與癌症本身完 全無關,例如肌肉扭傷、牙痛、或頭痛等。癌症疼痛的程度與癌症的 種類、疾病的階段以及患者本身對痛的忍受力有關。持續數日或更長久的癌症疼痛,可因以下原因發生:

  1. 腫瘤壓迫神經。
  2. 發炎或炎症反應。
  3. 血管通道受阻而引起血液循環不佳。
  4. 身體內某器官或管道受阻。
  5. 癌細胞轉移至骨頭而引起骨折。
  6. 開刀的後續作用,因缺乏活動而導致僵硬,或者藥物的副作用,如 便秘、口腔破皮。
  7. 對疾病的非身體性反應,如緊張、沮喪或焦慮。

三、有些人覺得痛實在是很難向別人描述

但是若能試著去以文字把它表達出來,別人就更能知道您的感受,譬如說可以用持續地痛、捏痛或 刺痛來形容疼痛的情形。您的醫師或其他醫療人員需要知道有關您的疼痛的資料如下:

  1. 您覺得是什麼地方痛?
  2. 什麼時候開始痛?
  3. 您是怎麼痛的?尖銳的痛?還是鈍痛?抽痛?還是規律的痛?
  4. 您的痛有多嚴重或有多強烈?
  5. 什麼可以緩解您的疼痛?
  6. 什麼會讓您覺得更痛?
  7. 您曾試過什麼方法來緩解疼痛?那些是有用的?那些是無效的?
  8. 依照過去的經驗,您若有疼痛時,您會怎麼處理?
  9. 您的痛是一直持續的嗎?若不是,一天或一星期痛幾次?
  10. 每一次疼痛持續多久?
  11. 請不要猶豫於和醫療人員討論您的疼痛情形,因為只有您才能瞭解您 自己真正的感受。

四、目前有二種廣泛被運用的解除疼痛的方法:

 

  1. 藥物性疼痛解除法:適當地使用藥物,它可以很安全地解除疼痛。
  2. 非藥物性疼痛解除法:這也稱之為非侵入性的疼痛解除法,通常這 些方法幾乎沒有副作用,而且也可以和藥物合併使用。 本手冊僅著重於藥物性疼痛解除法,非藥物性疼痛解除法則將另書說明。

 

五、有那些藥物可以用來解除疼痛?

答:用來解除疼痛的藥物,我們稱它為止痛藥。止痛藥的作用是在神經系 統上達到止痛的效果,但卻不會導致意識喪失。因為止痛藥無法影響 到引起疼痛的原因,所以它只能暫時性地止痛;它是將疼痛壓制到一 個您可以忍受的程度。

目前有二類的止痛藥可用來解除疼痛:

  1. 非麻醉性止痛藥:此類藥物用於減緩輕度到中度的疼痛
  2. 麻醉性止痛藥:此類藥物用於減緩中度到重度的疼痛

六、如何最有效地使用藥物以使其能達到解除疼痛的最大效果?

答:在疼痛還沒發生前就先預防它的發生,是控制疼痛的最好方法,而且 這樣可以使所需要的止痛藥劑量降到最低。 不要害怕承認您有痛的感覺,當您整日經歷疼痛達到某種程度時,您就應該要按時服用止痛藥以防疼痛的產生或惡化。對於輕微的疼痛, 一天按時吃三至四次止痛藥,比等到疼痛發生時才吃止痛藥來得容易 控制疼痛。有些患者會認為對於疼痛應該忍到無法忍受時才吃藥,然 而當您在等待時,疼痛的程度會增加,您不但花了許多時間在不必要 的等待上,並且可能需要更大劑量的止痛藥或更強的止痛藥才能達到 止痛的效果。

 

七、疼痛Q&A

臨床研究顯示,嗎啡用在醫療上,其成癮性是微乎其微。若有親朋好友擔心此問題,可以提供這一份資料給他們閱讀,讓他們也有正確的觀念。

嗎啡沒有上限,可以在需要時,增加劑量,仍然有效。

1.擔心成癮與擔心被認為成癮

答:嗎啡對人體的藥效可以分為很多種,比如止痛、改善呼吸窘迫症狀、產生欣快感等。若是用在醫療方面改善身體不適症狀,是不會成癮的。臨床研究顯示,嗎啡 用在醫療上,其成癮性是微乎其微。若有親朋好友擔心此問題,可以提供這一份資料給他們閱讀,讓他們也有正確的觀念。

2.吃了嗎啡會一直想睡覺、頭暈,怎麼辦?

答:少部份的病人剛開始使用嗎啡時,確實會經歷想睡、頭暈、嘔吐的情形,但這不適的情形會漸漸適應而消失。如這些症狀在一段時間後,仍造成困擾,可以用其 他的藥物來克服這些症狀。

3.癌症的疼痛是很難被控制的,藥物可以控制多少疼痛?除了藥物之外,還有哪些控制疼痛的方法?

答:依據文獻報告,癌症的疼痛用藥物就可以控制,有80%以上的成功機會。另外比較困難控制的疼痛,仍有其他非藥物的方式,像神經阻斷,電刺激或其他物理 治療方式等,也可以用來控制疼痛。

4.所有不同類別的癌症都免不了疼痛,非用止痛藥不可嗎?

答:疼痛是癌症病人很常見的症狀,但並不是每位癌症病人都會如此。有些癌症是不會引起身體疼痛的,所以也就不需使用止痛藥。

5. 使用嗎啡意味病情加重、瀕臨末期或死亡?

答:使用嗎啡是因為疼痛控制需要,與癌症是否侵犯疼痛的敏感區,如骨、神經等比較有關;而與癌症是否早期或末期無關。

6. 為了不造成他人的困擾,病人應該儘量忍耐疼痛,而不要向醫護人員仔細描述疼痛的程度嗎?

答:疼痛是一個主觀的感受,意思就是只有病人知道自己的疼痛程度。病人本身是唯一可靠的疼痛情報來源,也是醫護人員進行疼痛評估與止痛藥物劑量調整的唯一 依據。唯有病人不加保留地將自己的疼痛狀況告訴醫護人員,才得以使疼痛的控制達到最佳的效果。

7. 止痛藥會傷身體嗎?動不動就服用止痛藥,會不會壞事情?

答:癌症的疼痛是一種慢性的疼痛,意思就是癌症所引起的疼痛是一種長期而且循環性的疼痛。適當地服用止痛藥物可以截斷疼痛的循環,達到疼痛的控制。所以遵 照醫師的指示服用止痛藥物是使疼痛得以控制的最重要法門。

8. 病人應該擔心嗎啡用量太多,以後會沒藥可用嗎?

答:嗎啡沒有上限,可以在需要時,增加劑量,仍然有效。

9. 嗎啡類止痛藥會造成肝腎功能有問題嗎?

答:嗎啡類的止痛藥對於肝腎功能的影響非常地低,可以不用擔心。

10. 止痛藥是否會掩蓋疾病的進展,反而模糊了病況?

答:疼痛是疾病進展的症狀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根據。醫師可以由其它各種症狀的呈現,來判斷疾病的進展。因此,無須擔心疼痛緩解之後,掩蓋了疾病的進展。

11. 吃了嗎啡會意識不清、胡言亂語嗎?

答:適當地使用嗎啡類的藥物,極少有這一類的副作用。對一些較敏感的病人,若發生類似的副作用,醫師可視情況予以調整、減少劑量、或給予其他藥物來控制, 或轉換使用其他的嗎啡類似藥品。

12. 病人服用嗎啡,會不會醒不過來,無法與家人談話或交代遺言

答:嗎啡類藥品可以依照病人或家人的要求,調整劑量維持病人的清醒程度。病人所要交待給家人的話,應該提早在適當的時間提出,讓病人確實地知道自己的病 情,他(她)可以有很多機會與家人溝通,不致於到臨終時意識已經模糊,無法交談。此與是否服用嗎啡沒有必然的關聯。

 


回首頁

復健

現代人對現今醫療的期許不僅是救活生命,而是要活得更有品質與尊嚴,有一句話說:「醫學為生命增添歲月, 復健為歲月增添生命」,如何讓病人不僅是延長壽命,復健科更期望能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讓生命存在的更有意義及價值。

復健科特色醫療

本院復健科除提供一般生理疾病復健治療外,針對癌症病人,提供:

乳癌病人術後復健治療計畫

藉由提供階段性的運動計畫,以促進肩關節活動度、提升病人日常生活功能,及淋巴水腫預防衛教、諮詢。

上下肢淋巴水腫治療

採用現今歐美盛行的【整合性退腫治療】(CDT, Complete Decongestive Therapy)。
主要治療內容包括:

(左)下肢繃帶治療
(中)下肢淋巴水腫治療前
(右)下肢淋巴水腫治療後

 

(左)上肢繃帶治療
(中)上肢淋巴水腫治療前
(右)上肢淋巴水腫治療後

頭頸癌病人復健

提供頸肩部、臉部肌肉及口腔運動,以預防及改善手術或放射線治療後可能造成的頸部僵硬、肩部僵硬疼痛、牙關緊閉等問題。

疼痛問題處理

透過物理治療降低、改善病人疼痛問題,提供癌末安寧療護(palliative care),舒緩病人在癌症末期因疾病所帶來的疼痛,讓其有尊嚴的度過餘生。

 

復健醫療包括:物理治療、職能治療

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是利用物理相關因子和運動治療來評估及治療病人,並提供預防傷害的諮詢。
治療項目:

職能治療

Q1︰肝臟切除後可能發生哪些併發症?

肝切除後手術併發症發生率約5-10%。較重要的併發症包括術後出血,膽汁滲漏,大量腹水、腹內膿瘍及肝衰竭等。

手術死亡率約1-5%,主要原因為感染及肝衰竭。在肝硬化的病人,肝切除術後食道靜脈瘤破裂出血是嚴重的併發症,但大部分術後上消化道出血是由於消化性潰瘍或壓力性潰瘍引起,可使用藥物治療。

Q2︰肝動脈栓塞化學治療之後有哪些副作用?大約要住院幾天?

大約住院5至7天,因為要處理栓塞治療後的副作用。栓塞當日大部分病人不覺得有異狀,如果有的話,也僅是化學治療引起的嘔吐,在栓塞之前我們皆已為病人注射了止吐劑,所以這個副作用不多,若發生了也多在一天之內可以緩解。

栓塞之後2~3日上腹痛、發燒及食慾不振是三大常見的副作用,腫瘤越大壞死範圍越廣,副作用就越強烈,但是這三個副作用並不一定一齊發生,有的病人為發燒所苦;有的病人為疼痛所惱;少數病人的發燒原因並不單純因,同時併發了肝膿瘍或是膽囊炎,所幸這類病人不多見,而且小於3公分的肝癌病人接受栓塞治療,幾乎無副作用,在第4天或第5天即可出院。

Q3︰肝臟切除術後是否會發生膽汁滲漏情形?

術後膽汁滲漏的發生率約為5%-10%,通常是由於:

  1. 膽管斷端的結紮不全
  2. 壞死的肝臟組織掉落後形成膽管暴露
  3. 手術中膽管的結紮或截斷導致遠端膽管支配的肝臟持續產生的膽汁無法注入主幹而導致膽汁滲漏。

輕度的膽汁滲漏通常會自行癒合而不需再次手術。放置鼻膽管(nasobiliary tube)可以有效降低滲出的膽汁量使膽道瘻管儘早癒合。手術中若認為膽汁滲漏的發生可能性高或膽汁滲漏已發生時,可預防性放置膽道引流管,如此可有效降低膽汁滲漏的發生。

膽汁滲漏的處理,主要在於必須將滲漏至腹腔的膽汁儘可能引流到體外,以及維持膽道暢通以減低膽道壓力。少數病人其膽道瘻管經長時間保守治療後仍然持續,可能需要再次手術。另外,在肝臟切除手術時,醫師會根據狀況來決定是否需要將膽囊切除。膽囊在人體中主要的功能是貯存膽汁,術後病人只要注意飲食,少吃油膩食物,膽囊的功能可被總膽管取代。一般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肝癌及上消化系癌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