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信醫訊vol.17】走過三十,病人教我的事
圖:朱玉芬攝
黃院長說:「30年的同袍,目標、精神一致,雖然工作性質不一樣,但是目標都是同一個方向」。
北漂的青年
中部出生成長的我很喜歡聽演講,學生時代總等待著中山堂的演講公告,印象中我喜歡聽三毛說撒哈拉沙漠的故事。三毛給予我一輩子重要的人生哲學:在困難、困苦中找到一個點,快樂地往前走。我總想著如果到台北工作應該可以常常聽到更多的演講,於是1975年畢業後我毅然決定北上,好笑的是剛到台北那幾年隱身於石牌,加上日夜顛倒的護理輪班工作,我竟一場演講也沒聽過。
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病房是我第一份工作,醫院提供我相當重要的臨床照護的基礎訓練,也奠定我的臨床照護能力;特別的是我們病房照顧病人都是榮民身分,榮民伯伯大都沒有家屬,舉凡醫療照顧或是生活照顧都由護理師包辦,對護理師的照護相對依賴的病人伯伯常常喊我們ㄚ頭,也鼓勵我要勇敢練習技術例如打靜脈針,病人伯伯常說:你別怕,我不怕痛,你勇敢地打…,當我一針打上,病人伯伯還要補一句:你明明就很可以啊!下次要有信心一些!我常想「病人是老師」這句話,而我遇上的一定是很會激勵人心的輔導老師。
那些年那些事
1990年因緣聚會到新開幕的孫逸仙醫院。與非常有制度的北榮有所不同,這裡一切從零開始,所有常規都要從頭制定,在討論各種問題時,來自四面八方的醫院同仁會說:我們醫院是這樣處理?大家從模索中學習與謀和,因為大家都是新人,沒有學姐帶學妹的制度,所以需要不斷地溝通、爭執與合作;而當有吵架或爭執時,只要唸「一切以病人福祉為依歸」的口訣,大家就會快速的冷靜下來,以病人立場理性地討論事情。從爭執中我們找到新秩序,慢慢地,我們建立起和信的常規、工作模式還有文化。
醫院對同事相當尊重,在這裡大家能暢所欲言,也是夢想可以實踐的地方。記得2014年我主辦護理部歲末感恩會活動,為了能圓夢,我把夜市搬進了醫院,那個晚上同仁、病人、和家屬都來逛夜市、一起玩遊戲,每個人都玩得不亦樂乎;除了逛夜市,同仁還曾把國際會議廳改裝成運動會場、電影院、劇院……每個人的創意都受到尊重及支持。同仁們除了提供好玩的活動之外,也會思索如何提供病人更好的照顧,設計不同的照顧方案。幾年前門診同仁主動提出「高齡友善的服務」讓年長病人優先看診,行政單位也極力支持此項服務,很快的看診清單也完成修正,讓同事確認長者們能被妥善照顧,這就是和信醫院最與眾不同的地方。
圖:林紋靖攝
這些年病人老師教我的事
醫療人員在臨床照顧病人,總希望能盡最大的力氣讓病人恢復健康,但有時會有一些做不好甚至做不對的事,這些沉痛的經驗都是我們最寶貴的一課。
記得一位因為乳癌復發而接受化療的病人阿姨,一日在接受化療時,同事因為藥物標籤名稱和劑量是對的,而沒有及時發現一支藥師藥物調劑錯的不同顏色藥品,在藥品加進注射管準備施打時,病人發現顏色與之前注射的藥不一樣,大叫「這不是我的藥」,護理師立即停下並把管路換掉,雖然沒造成病人傷害,但阿姨開始哭泣、大聲責怪護理師:一定是每次都錯了我的乳癌才會復發… 看到阿姨這樣同事心裡好難過,院長親自來看病人並誠懇地向她道歉,也相信我們能從這個事件中學習,此後同事在很短的時間將所有稀釋後的化療藥品顏色、性狀與體積一一背下來。除了核對藥標外,盡其所能地仔細地核對藥品外觀,藥劑科也與我們密切地合作,一旦改變藥物濃度和顏色,就立即通知我們,我們也曾及時發現並阻止錯誤再度發生。事後,同事們察覺阿姨對疾病復發的壓力,在阿姨治療時總是陪伴、關心她,聽著她的故事,漸漸地阿姨緊繃的臉放鬆了,臉上的笑容也恢復了。
李阿姨裝有人工血管,在第一次打化療時回血順利,開始給化療藥物後卻意外發生藥物滲漏。阿姨的皮膚發生紅腫情況,拿掉人工血管,紅紅的皮膚在一段時間照顧下才逐漸恢復,某天阿姨姨告訴我:我看到XX護理師總是低頭或不敢正視我,你跟她說不要自責,不要怕看我,我原諒她了!誰不會犯錯呢?五年後,阿姨因為疾病復發,醫生未查覺她曾有外滲病歷,又於同位置裝人工血管,沒想到原來滲漏的皮膚阻礙手術傷口的癒合,只得重裝。我發現後跟阿姨談到這件事,認為是我們的溝通不夠清楚讓阿姨多受罪,並代表我們醫療團隊跟阿姨道歉,但阿姨卻說:我知道你們比我更不想讓我遇到這樣的狀況,我不怪你們,我說:即使如此但我們確實讓您多受罪,我覺得我們沒有做好,結果阿姨說:別這樣想,我原諒你們,你也要學會原諒,原諒別人也放過自己。「寬恕的美德」、「理直而氣和」是李阿姨教會我的事,深深地影響了30歲以後的我。
一個「承諾」
雖然許多國外文獻指出,人工血管給藥需要檢查管路有回血才能給藥,但台灣在2000年以前,可能因為教育不夠普及,人工血管不回血的比例很高,許多臨床醫護人員在執行植入式人工血管給藥,遇到沒有回血時,會注射100至200cc生理食鹽水觀察,如果藥水滴注順暢,周圍沒有腫脹,病人沒有疼痛,就開始給化學藥物。2004年我在擔任病房護理長時,有一天我的病房轉入一位病人,他在外單位因人工血管沒有回血,而在給藥發生藥物外滲,我拜訪病人時,病人對沒有回血,為何還繼續給藥一直不能諒解,他問我:人工血管沒有回血可以給藥嗎?我誠實地回答:根據文獻是不建議的,病人說:那為什麼他們還給藥呢?我向病人說:醫療人員根據經驗執行測試後,認為管路是安全的才會執行給藥,但遺憾的這次是錯的。病人慢慢理解由於醫療人員落入經驗中的陷阱中,才會發生這樣的事。接著病人問我:可是你卻知道這樣是不對的?我說:是的,所以我已經教育護理人員在人工血管沒有回血時,不能給藥。病人搖搖頭向我說:這樣還不夠,你要努力去教育大家,讓大家都這樣做,這樣才不會再有人發生跟我一樣事。我誠實地說:可是我只是一位小小的護理長。病人說:你必須答應我,我才不會白受罪。於是我向病人承諾,我一定會盡最大的努力去做。
在這之後將近20年,我努力投入病人長期靜脈管路的學習,並透過各醫院與護理學會的幫忙,從北到南去教育臨床護理師對人工管路的使用與照護。忠於我對病人的「承諾」。
圖:和信醫院院史室提供
PICC和信團隊
1998年台灣引進PICC注射技術,本院有強大醫療團隊和行政單位的支持,自第一條到現在建立「PICC資料庫」,它是我們最好的老師,提供我們與文獻有差異、問題、品質改進或效果改變時,可以作為佐證的依據。它也提供我們實證的照護、傷口照護、降低局部感染率、降低注射靜脈炎等症狀,更可以了解新學習者純熟技術需要多少時間,也可測量學習者完成訓練的指標。
現在,本院已為台灣PICC訓練基地。我們也積極推廣PICC教育,目的在於病人回到中南部後,有人可以接手照護他們。從醫院出發,使病人在各地都可以得到好的照顧。
30年了,我和伙伴們的故事仍持續中,如院長所說,我們都是往一個方向,不管過去、現在和未來,大家加入和信的行列,就要一起來寫和信的故事。
完整版醫訊下載:和信醫訊VOL17
專 訪:王淑卿助理主任 (護理部)
關鍵字:病護園地
期 數:Vol.17
出版日期: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