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信醫訊vol.34】健檢大哉問—選擇篇:健檢一定是越貴越好嗎?
圖:華健淵攝
隨著上期<健康檢查如何做?>的話題刊出,陸續收獲許多反響與討論。由此,我們蒐集並整理幾項民眾關心的健檢議題,邀請到和信醫院副院長施長慶醫師,來和我們聊聊幾個民眾關心的問題。此次訪談內容有:選擇篇、基因檢測篇,將分次在醫學教室刊出。
提問:近幾年,坊間的健檢方案商品化,有機構主打「全身、全方位檢查、全身影像」等;也有將方案取名為「經濟組套」、「超值組套」的例子。字面上來看,這些方案的命名概念源於「有多少錢、買多少東西」,也就是青年人常提到的「CP值」、買什麼更划算的思維。不過,從實證專業的角度來看,真的是如此嗎?健檢一定是越貴越好、越多越有保障嗎?我們該如何找到「CP值高」的健檢套組?
錢要花在刀口上,以人的福祉為依歸
我們先把「CP值」這個流行詞彙做定義,意思是有多少錢可買多少東西,其實核心是錢要花在刀口上。以人為福祉的花費就是「刀口」,我們建議考量價值,而不是亂槍打鳥。有幾個原則,什麽樣的檢測適合現在的你、該檢測對你的潛在疾病是否有意義、檢測結果是否能採取行動改善、該檢測方法是否有醫學實證上的依據等。
因此,根據原則能制定一套個人化的決策方針。首先,做健檢前可以多問自己:「對我而言,現階段什麼疾病是最有可能發生的?」進一步地,對自己的健康狀況丶生活形態丶家族病史,做基本功課、有基本了解。譬如說,我的年紀最容易發生的疾病是什麼,我們家族有什麼遺傳事項需要追蹤。最後,選擇一間以受檢人最大福祉為使命的健檢機構。
「高價」不等於「萬能」
另一種常見的迷思:「有預算就要全部項目都篩檢」、「價格越高的檢測就是越好的」,這樣的觀念我們是不鼓勵的。因為,不論費用高低,各種檢查都有它不盡完善之處,也沒有一個檢查可以將病徵一網打盡。價格能夠反應檢測的設備、運營及人力成本等,卻不可將「高價」等同於「萬能」。
舉例來說,價格高昂的正子攝影(PET)丶核磁共振檢查(MRI)或是今年(2022年)衛生單位大力推行的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LDCT)都有它各自限制與盲點。比如,在癌症檢查臨床上,核磁共振檢查的檢測盲點是那些「會活動的器官」,像是心臟丶肺臟丶及腸胃道等。正子攝影則對於大腦丶肝丶腎與胃,有檢測盲點且無法區分癌症或慢性發炎。
另外,每項檢測工具有它各自的適用場域,以及敏感性、特異性。拿這兩年大家熟悉的Covid-19檢測工具舉例,抗原快篩(Antigen Rapid test)陽性我們判斷為確診,但當疾病初期,病毒量不多時,抗原快篩就會有許多偽陰性(檢查結果沒病,但其實有病)的可能,這是來源於檢測工具本身的工具限制。
圖:華健淵攝
提問:作為普通民眾,我們不是醫療從業者、也非專業人員,手邊常用的方法是手機搜尋或詢問親朋好友。可是網路搜尋的結果五花八門,親朋好友有不同的經驗說法,究竟有什麼方式能輔助我們判斷?知道自己該選擇什麼方案、加選哪些項目?
兩個建議輔助判斷
首先,一個好的健檢計畫,要能做到幫受檢人分好檢查組套,這是可以觀察的。它會依據你的年齡、性別、風險因素,幫你建立好你要做什麼項目,而不是讓你自行搜索。所以,健檢前的風險評估是必要的,有一套輔助判斷的評估系統,或是有專業人員可詢問,這樣可以輔助我們了解專業資訊、選擇適合的方案。
第二,這個健檢組套只能用在該受檢人身上,還是回到什麼檢查適合你。拿肺癌篩檢舉例,它不適用於每個人,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LDCT)是肺癌早期篩檢的檢測工具,由於它的偽陽性結果偏高,僅建議特定群體(肺癌家族史、重度吸菸者)使用,並對年齡、性別、吸菸史等條件有規範。這個部分,可以跟檢查單位諮詢。
健檢套組的孵化流程
實際上,健檢方案的規劃是一個花時間、費心力的過程,其中也需要權衡與解決許多問題。以和信健康促進中心的基本健檢組套為例,它是由一組專業醫師團隊去組織和擬定,從規劃、設計到方案確定,花了整整半年的時間。首先,我們要查詢國際間的實證資料、進行篩選與比對;再到資料分類,比如根據年齡層、性別、體重、共病等各項做適合篩檢對象分層。接著,開始輪番徵詢不同領域專家的意見、臨床建議,經過多次的討論與辨析,最後才將健檢項目定案下來。
健檢項目的選取原則
這個問題可以參考WHO(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將健檢項目的設計原則,應用在健檢項目的選擇上。
第一,不是所有項目都要檢查,要有優先順序、主攻那些是需要先檢查的問題。比如,你可以先想一下有哪些是家族疾病、有什麼疾病的風險因子、諮詢健檢機構的人員等。
第二,各種檢查都有它的盲點,沒有檢測是萬能的,選擇適當的檢測工具,多向專業人員提問。
第三,我們要做有意義的檢測,也就是必須選擇檢查之後可以做改變的檢查,這比你檢查出來但卻什麼都不能做改變來的更有意義。這個原則在談基因檢測時,更能顯出它的重要性,如果你查了之後無法做改變,反而衍生很多困擾。
第四點就是檢查之後的後續追蹤方案。好比說你今天做了一個檢查,它沒有告訴你何時再追蹤,那我們就不曉得是否需要或應該何時再次檢驗及複查。
下篇預告:
近年來,與癌症相關的篩檢被越來越多的討論,許多詞彙與概念分不清楚,如成人預防保健、癌症篩檢、腫瘤標記、基因檢測。那是什麼,我們該做嗎?未來趨勢是什麼?敬請期待<健檢大哉問——基因檢測篇>。
完整版醫訊下載:和信醫訊v34
作 者:施長慶副院長 (院長室) ; 整理:黃瀅臻
關鍵字:醫學教育
期 數:Vol.34
出版日期:20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