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信醫訊vol.36】病從口入─來自牙周的癌症風險 基礎治療之重要及必要性
圖:華健淵攝
牙周病最常被提及與心血管疾病、腸胃道疾病、糖尿病及妊娠早產有相關性。然而,癌症這個令人聞之色變的疾病,竟然也與牙周病有著不小的相關性!
癌症與牙周病
The Lancet Oncology期刊中發表牙周病與腫瘤的關係。其中包括口腔腫瘤、肺部腫瘤、血液腫瘤、腎臟腫瘤、胰臟腫瘤在內,這些癌症都與牙周病有顯著的相關性。牙周疾病病人口腔中所潛藏的細菌會通過唾液進入的消化系統,甚至在呼吸時都能使牙菌斑進入肺部,這些細菌會導致身體系統性的發炎及增加致癌化合物的生成,而這些因子都是培育腫瘤生成的溫床。
除了提前預防腫瘤生成以外,在癌症治療中,我們也需要時時注意口腔照護及追蹤。化療藥物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亦會殺死我們人體的正常細胞,在口腔中最常見的例如口腔黏膜、唾液腺等等。這些正常細胞在化療時被破壞就會造成口腔的潰瘍、破皮,唾液減少。另外頭頸部腫瘤的放射線治療亦會造成,口乾、口腔黏膜炎、味覺喪失等等的副作用。而這些治療的副作用包括口乾、口腔黏膜炎及張口受限等等的狀況都會增加病人清潔的困難,以致牙周病的生成機會提高。若是在放射線治療後因為牙周狀況不佳而面臨拔牙或牙齒鬆動自行脫落,就容易發生傷口癒合不全,嚴重者更可能會有顎顏面部骨頭壞死的狀況。
牙周病的原因
牙周病顧名思義是指發生在牙周組織的疾病,是人類口腔中最常見的一種疾病,同時也是最廣泛流行的慢性感染性疾病。臺灣成人牙周病盛行率高達80.48%,且約有47%的牙周病問題嚴重,其中50歲到64歲的牙周病罹病風險是18歲到34歲的6.7倍。
牙周病的主要原因,在於口腔衛生不當。口腔內的細菌極易附著在牙齒上,這些堆積在牙齒上呈現半透明或白色狀的便是牙菌斑,若是牙菌斑持續堆積在牙齒周圍的組織,就會造成牙周組織的感染及破壞。牙周組織包括牙肉、牙骨質和牙周韌帶,這些組織都有著支持牙齒的功能,一旦受到破壞,就會造成牙齒搖晃更甚於脫落的狀況。
牙周病的治療
衛福部自2010年起於全民健保給付增列「牙周病統合性治療」項目,包括診斷、基本治療、手術治療、支持性治療等。
在治療時,牙醫師會將牙齒表面與牙根深部的牙結石清除,並將不平整之牙根表面整平,讓牙菌斑及牙結石不容易堆積在牙周囊袋深部。而在牙周病的治療中,除了牙醫師的治療手法以外,最重要的其實在於幫助病人建立正確的口腔衛生習慣。口腔清潔需要靠牙刷、牙線及牙間刷的使用,將牙齒徹底地清潔乾淨,在日常生活中持續的保持口腔衛生,才是對抗牙病病的最佳方式。
在牙周病治療結束後也會建議病人配合定期追蹤及支持性治療,移除新生的結石以避免牙周病的復發。
結語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建議,如果治療狀況許可(需由主治醫師判斷癌症治療是否急迫),在癌症治療開始前的一個月先尋求牙醫師的檢查,讓牙科治療有個恢復的緩衝期,再行癌症治療。尤其是化學治療和骨髓移植的病人更為重要。
牙周是口腔健康的基礎,但凡治療與重建皆與牙周有關。有良好的基礎才有治療的功效;有良好的基礎才有重建的本錢。
完整版醫訊下載:和信醫訊v36
文 /牙科 賴翰堂醫師
關鍵字:醫學教室
期 數:Vol.36
出版日期:20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