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信醫訊vol.47】35週年慶特輯-護理部 陳美伶主任
任職:1989.10.01~1993.07.31 護理部主任
現職 : 長庚大學護理學系 系主任/教授
我在和信醫院的那些日子
在美國求學時我唸的是「腫瘤護理」,回國即到台北馬偕醫院上班,擔任「腫瘤臨床專家」。因緣認識陳榮楷醫師與張念雪護理師,並由陳醫師介紹與黃達夫教授認識。在會談的過程中,黃教授執行長極度強調醫療護理品質的重要性,此點與我的理念不謀而合,也佩服黃教授願意回台提升癌症醫療品質的初心,讓我決定加入這家台灣首創癌症治療中心醫院,展現我所學的「腫瘤護理」理想。
共事
決入加入後,我千思百慮想一個醫院什麼都沒有,要從「0」開始,我能做些什麼?有可能將自己的理想放進來嗎?
在醫院籌備期間,台大黃芳彥醫師代為主持無數次的跨領域討論會議,會議中籌備團隊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地充分表達意見看法,每個意見會被充分的聽見,大家的共同目標在於解決問題,達成共識。這是我第一次深刻的感受到專業被重視,優秀的團隊合作精神在草創之時,便己完全地融入在孫逸仙醫院文化當中,為新醫院打造好的基石。」
善意護理環境
在加入孫逸仙醫院之前,我個人的臨床經驗,讓我痛苦地體驗到當護理師一個人要照顧過多的病人時,不但令護理師的身體精疲力盡,更會讓工作充滿挫折,缺乏成就感,最後受害者還是病人。
所以在籌備之時,我便提出病房三班護病的建議,白班1:4、小夜班1:6、大夜班1:8,唯有提供充足的護理人力配置,才能將理想的護理照顧落實。很慶幸這點獲得黃教授完全認同與支時。雖然這和當時台灣各醫院的護病比有很大的差距,相對地也會提高醫院的營運成本,但是黃教授認為此護病比符合美國醫院照護,唯有這樣才能真正照顧好病人。
黃教授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視病猶親」,不時地提醒與勉勵醫護人員要將病人當作是自己的親人一般來照顧,永遠先考慮病人的最佳利益。我對這個想法完全認同,但是護理師往往會工作忙碌或急迫性,產生焦躁和不悅愉快,無法表現和藹可親的一面。我是護理人員出身,完全可以體會護理人員照顧病人的工作環境。
身為護理部的領導者,我常想如何讓護理人員感受到被理解、被愛、被關懷,這樣的思維我相信點滴地滲入在護理部相關政策或活動中,我不敢說創立一個磁性的護理部¡A,但能提供給護理人員合理安適的工作環境,是我放在「腫瘤護理」理想中的一項準則。
術業有專功
這近四年護理行政工作,除了須面對黃執行長對品質要求的鞭策,護理人員的各式要求,還要與各部門溝通協調,例如常人力不足時,如何與醫師溝通,因為醫師只管簽署讓病人住院,不管後續的照護品質。如何與藥劑科溝通合理分工,以能使藥物達到最佳配送流程。又如何與企劃和財務部部爭取對護理工作的支持,面對這些利益衝突的溝通協調,讓我的工作混合了成就與挫折,使我有五味雜陳之感。
雖然黃教授對護理部工作的推動大都是大力地支持。但是我開始檢視我自己內在的聲音,我發現我每當有機會關起辦公室的門,看看學術文章時,此刻竟是我最愉快地時光。當時我想我或許不適合做一個行政管理者,我的使命應該做學術研究。於是我選擇離職,出國再進修博士學位。
莫忘初衷
1997年我獲得博士學位後,在長庚大學任教至今。在我指導學生過程中,也常會傳遞黃教授照顧癌症病人的理念。雖然我很少具體去想孫逸仙醫院對我的影響,如今即將退休之際,回首看看自己的生涯,孫逸仙醫院短短的四年時光,深深烙印在我心中,也是我人生最重要的經歷。
訪問者問我有何建議給現在的和信治癌中心醫院,我想一下,簡單地說:「莫忘初衷」。和信將過35年的歷史,有許多新秀人員地加入,希望當初創立的理念仍能永續地傳遞,仍能時刻將品質放在心中。建議護理人員不要像螺絲團團轉,仍要撥時間做研究,才能自研究上去發現問題、改善問題,使照護能發揮其最大效益。
最後,我送給和信同仁一句話:「以柔軟的心對待病人與家屬;以科技技術提高醫療品質;將心比心態度與其他團隊溝通。」
完整版醫訊下載:和信醫訊VOL47
作 者:陳美伶 (護理部) ; 朱玉芬整理
關鍵字:和信家族
期 數:Vol.47
出版日期:202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