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信醫院雙週刊314】病人要珍重,家屬更要珍重哦!
《臨床腫瘤學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研究指出,當「照顧者」報告自我健康狀況較差,此時,癌症病人治療品質較差的可能性增加3.76倍。……
家人和朋友關懷可縮短住院時間
親友生病了,該不該到醫院「陪病」、「探病」呢?雖然有許多告誡;病人需要休息,不要去打擾;病人很怕感染,尤其是癌症病人,探病的人如果感冒,不要靠近病人;醫院不「乾淨」,院內感染嚴重說不好使探病者染病出來。儘管言者諄諄,但是聽者藐藐,因為自古以來,華人社會已視探病、陪病為道德,甚至已經將它禮儀化、世俗化了。不特此也,倘若不行禮如儀,還會遭人物議。
不過,最近來自德克薩斯大學醫學院的一項研究指出,病人有親人好友的支援,恢復速度更快。相關研究發表在《物理醫學與康復檔案》(the 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德克薩斯大學醫學院復健科學系博士生兼主筆Zakkoyya Lewis說;「沒有家人和朋友支援的病人,他們的恢復時間可能更久。」
研究以關節置換手術、骨折或中風病人為例,這類病人在出院前往往須先送到復健中心。根據病人的身體狀況,醫療保險可為病人支付一定時期的康復費用。
2012年,在119439名復健中心的病患中,研究人員比較了他們的保險預期住院時長及實際住院時長。同時也分析了病人提供的社會支援的資訊。
研究顯示,與有親朋好友作後盾的病患相比,那些幾乎沒有社會支援的病人在復健中心待的時間比預期的要久。
我在舊作<病的況味>中寫道;「我們只有在童話裡才聽過山羊爺爺不舒服,山羊阿姨來陪病,山羊叔叔帶著嫩草前來探病。至於樹生病了,不會求助也不會喊痛,只能自生自滅,當然也從來不會冀望鄰號樹友的奧援。」
探病雖然有時是「社交探病」,但在某種情況就不再只是社交活動,而是一種責任。基督徒認為藉著探訪病人,可以在病人身上看到基督。因為耶穌說過:「我患病,你們看顧了我。凡你們對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子女對父母的陪病、探病也是天經地義的責任。
最新的研究指出,家人和朋友關懷可縮短住院時間,使得這個人類才有的「陪病」、「探病」活動更具正當性了。
照顧者健康狀況影響癌症病人治療效果
不過,「陪病」、「探病」如果不是來「沾沾醬油」,而是真的成為病人的「照顧者」,那麼。這個工作可不輕鬆,甚至可以說是非常吃力的。這可以從醫院請看護的費用看出它的困難度。現在台灣醫院看護費12小時1000元;24小時2200元,如果有傳染病的話要再加200元 。
看來不低的看護費,其實並不好賺。他們不僅白天要緊盯著病人,吃飯、吃藥、上廁所、洗澡等;晚上也不能好好睡覺。曾經全天照顧病人的人,一定可以了解其中的艱苦。
病人的長期「照顧者」,不只辛苦,在沉重的壓力下,還會情緒失控,一但有憂鬱症的傾向,精神上生病了,那麼對病人是不利的。
根據癌症管理結局研究和監測(CanCORS)聯盟的資料,如果癌症病人的照顧者生病或憂鬱的話,癌症病人報告的生活品質會較低。
許多醫生都瞭解照顧者對癌症病人的重要性。研究小組收集了CanCORS從2003-2006年的資料,檢驗家庭照顧者憂鬱症狀與自我評價的主觀健康狀況之間的關係。共納入672例病人。
結果發現,「照顧者」憂鬱等級越高,癌症病人報告的治療品質越差,「照顧者」憂鬱症狀每增加1個點,報告治療較差的可能性增加6%。
這種相關性僅在那些有臨床意義的憂鬱症狀「照顧者」中才存在。研究結果發表在《臨床腫瘤學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當「照顧者」報告自我健康狀況較差,癌症病人治療品質較差的可能性增加3.76倍。這種相關性也僅在那些有臨床顯著意義的憂鬱症狀水準的照顧者中才存在。
這提示減少「照顧者」的憂鬱症狀,哪怕只有輕微降低,也可能對癌症病人治療有所幫助。可見不但病人要珍重,照顧病人的家屬更要珍重。
照顧生病家屬可以延壽
照顧病人固然是一件苦差事,不過上帝對於這些看待家屬不離不棄的人,總有意想不到的祝福。一項新研究顯示,照顧者通常比那些不用照料病人的人活得更長。
《美國流行病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研究報告指出,為慢性病或殘疾家庭成員提供照料的成年人與不參與照料的人相比,死亡率較低。研究結果出乎意外。因為之前發現,照顧者的死亡風險會有所增加,且心理和身體健康狀況更差。
有3503例照顧者納入該研究,超過80%的人說他們沒有出現心理或情緒壓力。只有低於20%的人感到「壓力很大」。大約三分之二的照顧者是女性,大約三分之一是成年孩子,大約五分之一是夫妻。超過一半的照顧者每週花在照料上的時間低於14小時。
莎士比亞說:「有良友伴行,路遙不覺其遠。」尤其在病苦中有良友親人相伴同行。研究發現,照顧者似乎可以獲益於為別人提供的無私照顧。其死亡率比非照顧者下降18%。從2003至2012研究期間,大約7.5%的照顧者死亡,而同等數量的非照顧者死亡率為9%。可見,行善的同時,受惠的不只是對方,更祝福了自己。
一周兩次的短信改善病人的健康行為
對於不能與生病親人同住或就近照顧的家人,經常給病人發發短訊,也可以帶給病人健康與平安。根據一項剛剛發表在 《醫學和互聯網研究雜誌》(“Journal of Medical and Internet Research”)上的新研究指出, 每週接收兩次鼓勵他們吃更多水果和蔬菜以及攝入更少脂肪的短信的病人,與沒有接收到這些短信的病人相比,這樣做的可能性多出 40%。
也許有些醫護人員會暗示你「希望」通常是一個不稱職的「嚮導」,它往往會使病人有過多的期待,但「希望」仍是路途上很好的同伴。帶有希望鼓勵話語的短訊,確實可以激勵遠方的病人,尤其當病人是你的至親。
研究參加者選自印度一百萬諾基亞訂閱者,他們被挑選出來參加 Arogya World 的 Diabetes 倡議活動。干預組有 982 名參加者,對照組有 943 名參加者,他們同意在基線時進行電話調查。參加者在六個多月中收到56 條短信;對照參加者沒收到短信。
研究人員發現,作為這些短訊的結果,短信組差不多 40% 的人集體改善了健康行為。
主要研究作者 Angela Fidler Pfammatter,西北大學范伯格醫學院預防醫學研究助理教授說:「這表明即使是最基本的手機也有可能成為一個可行的工具,在多樣化的人群中大規模傳遞公眾健康資訊。你只需要一個基本的手機。就可以產生影響。」
臨終病人需要一個臨床的團隊合力照顧
英國作家歐•亨利在《最後的常春藤葉》有一段話說 :「一個準備走上神秘遙遠的死亡道路的心靈,是全世界最寂寞、最悲涼的了。」對臨終病人的有效關懷,如果可以的話,儘量不要把這個擔子丟給一個人,因為它是不勝負荷的,它需要一個臨床的團隊合作,因為沒有一個照顧者和護理者可以一天24小時工作,並且,這樣複雜的、可靠的關懷需要一群受過訓練,有技能、有理念的人。
緩解關懷和臨終醫療的團隊要有能力預料潛在的問題,並且做出合理的安排,例如,預期潛在的緊急情況,給予幫助或止痛藥。一些團隊成員可以幫助有精神需要的臨終病人,這種精神需要,應該被認識到、被承認並且被解決。當死亡迫近的時候,一個有經驗的團隊成員,可以安慰家庭成員,還可以避免不恰當的使用急救醫療系統。
臨終病人的照顧,沒有標準的模式,因為人們的喜好是不同,尤其是面對死亡的時候。有些人,傾向延長生命,即便以疼痛、昏迷和嚴重的呼吸困難為代價。他們可能十分珍視生命的每一個瞬間,無論他的品質如何。另外一些人,生命品質是他們的首要關切。他們可能會害怕疼痛、神志不清勝過死亡,並且更傾向於沒有疼痛的治療,不願意延長殘疾和痛苦的生命。
然而,目前病人的治療已經從治癒為目標轉向為支援,或者說是從治療轉向緩解,這是對一個複雜的決定過程的過度單純化的表述。絕大多數病人,需要一個個體化的、以糾正、抵禦和緩解各種病痛和殘疾為目標的一攬子治療方案。
一些人尋求終結。他們向朋友和家人分享時間、表達愛;他們去完成對他們的生命很重要的專案,做好收尾工作。他們往往在適當的支持下,以一種讓人滿意的終結的方式走向死亡。而有些人,不能接受將要到來的死亡,並且極力避免這種終結。做為臨終病人的主要照顧者,家屬應該把握每一位病人的差異性,在短暫的生命中,滿足病人的想望。
完整版雙周刊請下載: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與您314
作者/編者:于思
關鍵字:身心調適、照護知識
期數:314
出版日期:2016/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