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信醫院雙週刊338】癌症,會傳染嗎?
人類世界充滿癌變的誘因,癌細胞如果有足夠的時間演化,加上環境因素的改變配合,累積的突變讓它可以逃避免疫系統,並可在人體存活,它將變成可到處寄生的超級癌細胞!但至少在目前,免疫正常的健康人,毋須煩惱被癌症感染的問題。
異形情結與癌症恐懼
雷利·史考特導演的一系列異形電影,造型駭人的異形皇后,在隱密處產卵,經過休眠期孕育後,卵孵化出幼蟲,幼蟲飛出並攻擊感染人類,在人體內生長,接著破胸而出,變成可怕的成蟲異形。在年少輕狂時看這部電影,一面害怕卻又忍不住好奇,這些橋段畫面,不知不覺已深植於腦海!
1980年代初期,筆者剛踏入醫院,就被神經母細胞瘤末期兒童病人的模樣所震攝,那時候這些孩子努力的對抗病魔,卻藥石罔效,往往因腫瘤頭骨轉移,頭殼突起像要爆開長出角一般,甚至有的轉移到後眼窩骨,造成眼球被往前推擠,眼珠子似要掉落一般。這一幕,我總會不由自主地聯想到感染異形破胸而出的景象,在思考著如何剷除躲在這些孩子體內的異形之餘,總會喚醒我那深層的恐懼。我問自己,癌症,會像異形一樣,散播傳染嗎?
健康人不會被癌症病人傳染癌症
所幸醫學院學習的知識告訴我,一個健康人不必擔心會被別人傳染癌症:肺癌的病人咳痰,不會將他的癌細胞傳染給你;腸癌病人不會藉由他的糞便、膀胱癌病人也不會藉由他的尿液,把他們的癌細胞汙染植入你身體;你不會因為吻了口腔癌的病人,傳染到他的癌細胞;也不會因碰觸了別人的皮膚癌、乳癌或經由與子宮頸癌病人的性行為,而感染了他們的癌症…這種種例子都告訴我,常規情況下,人類的一般癌症是不會傳染的。也就是,你可以安心的與你摯愛的不幸罹患癌症的親人朋友併桌共食、同床而眠,可以呼吸同樣的空氣、結伴運動,甚至夫妻間的更親密行為,對方的癌細胞都不會因此傳染過來!
「這是癌症流行嗎?」「不,是病毒感染!」
但,1986年開始兒科醫師生涯時,我卻頻繁接觸到所謂的的兒童猛爆型噬血症 (hemophagocytic syndrome),這疾病主要攻擊嬰幼兒,且病程進展得很快,平均住院一週就死於伺機性感染、多重器官衰竭、及嚴重出血,於是當時出現了這樣的疑慮「這是癌症流行嗎?」。的確,病理及血液腫瘤專家都鑑定為惡性組織球症,而即使將之拿到國際新分類上還是歸在惡性癌症類別討論。可是流行病學特徵上,卻有著像傳染性疾病的特徵,也就是,在夏天群聚發生。一系列研究發現,這些兒童有不尋常的EB病毒 (Epstein-Barr virus)感染,病毒進入了這些嬰幼兒的T淋巴球,顯微鏡下像癌細胞的就是這被病毒改造過的變形T淋巴球。這結果造成免疫殺戮功能缺陷 (cytotoxicity defect)及發炎體(inflammasome)過激,產生連鎖效應,細胞素大量釋出,巨噬細胞 (macrophage) 失控,最後引發致命的噬血症。病史方面,這些嬰幼兒很多都有被餵食過親人咀嚼後的食物。於是,我們推論,在夏天成人唾液中高濃度活化的EB病毒,恰巧進入表達EB病毒受體的幼兒未成熟T淋巴球內而造成疾病。最近加入基因檢測技術,更發現這類病人其實多合併有管控細胞殺戮力(cytotoxicity)或發炎體(inflammasome)的相關先天突變,筆者就曾證實一例因細胞殺戮顆粒perforin先天基因突變,而發生致命性噬血症的台灣兒童。顯示這疾病是包含病毒感染與先天基因等多因子互動所造成。所以,從公共衛生防堵去著力,阻斷感染源頭-唾液,改變幼兒飲食餵食習慣,這一型類傳染性癌症在台灣發生率就大幅下降了。
慢性感染引發人體細胞癌變
近年來EB病毒已被發現是包括何杰金氏淋巴瘤及多種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如Burkitt)等血液癌症的重要致癌因子,甚至部分固態腫瘤如鼻咽癌及胃癌也與EB病毒相關。其實,很多病毒感染與血液癌症相關,舉例第一型人類T淋巴病毒(human T-lymphotropic virus-1, HTLV-1),可感染血液細胞直接造成一些特殊型血癌淋巴癌。而兒童感染愛滋病毒,大多不是直接感染細胞癌變,而是間接藉由與其他致癌病毒的合作,讓發生癌症的機率比未感染愛滋病毒者增加十倍以上,包括淋巴瘤、卡波西肉瘤、平滑肌肉瘤等。愛滋病相關Burkitt淋巴瘤癌細胞是EB病毒直接感染,而愛滋病相關卡波西肉瘤癌細胞則是泡疹第八型病毒直接感染,顯示病毒可藉由相互合作更進一步催化癌症,有趣的是,給予抗愛滋病毒藥物治療,可明顯降低這些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及卡波西肉瘤發生率至三分之一或更少。
在人類,慢性感染而導致人體細胞癌變的例子屢見不鮮,但與上述快速進展的類惡性組織球症不同的是,感染至併發癌症往往需要數年至數十年的光陰,而且還要加上其他致癌因子推波助瀾,大多數,感染了一輩子,癌症也不會發生。舉例來說,慢性B型肝炎病毒及C型肝炎病毒感染,可造成長期肝發炎再轉成肝癌,但如避開酒精、脂肪肝、黃麴毒素等其他風險因子,就不會再加重肝癌發生的風險;幾種人類乳突病毒長期感染引發子宮頸癌、肛門癌、口腔癌等,但避開菸、酒、檳榔等,可降低很多癌症風險,加強安全性行為的觀念,也可大大降低病毒散播致癌的機率;幽門螺旋桿菌在胃長期駐足與胃癌或胃淋巴癌有明顯相關,飲食衛生習慣的改善,或者早期篩檢出感染早期治療清除幽門螺旋桿菌,都可有效逆轉癌症;有些地區,慢性寄生蟲感染可引起膽管癌或膀胱癌,但衛生條件改善,這些情況就消失了。總之,人類感染通常不會立即成癌,要加上許多變數經過長時間才發生,早期針對感染治療,其他變因的控制,或加上現在已廣泛使用的預防致癌感染的疫苗,如B型肝炎疫苗及人類乳突病毒疫苗,對於減少癌症的發生率,都是革命性突破的有效措施。
動物確有癌細胞傳染現象
然而,動物確有癌細胞會像異形一樣,離開這個體,再傳到另一個體的現象。已在全世界犬類之間傳播的一種生殖道腫瘤Canine transmissible venereal tumor (CTVT),據推估該種癌細胞在犬類起源已有250至2500年,基因檢測證實,所有不同犬類的該腫瘤細胞同源,而卻與所有宿主狗不相同。此腫瘤會經由性接觸在狗與狗之間傳染,好在此腫瘤可以經由手術或化學治療來治癒。顯然,這同源癌細胞經過長久以來的演化,已如寄生蟲般,與現代各犬類並存。
還有,在實驗室研究,敘利亞倉鼠的網狀細胞肉瘤(reticulum cell sarcoma),被證實會藉由埃及蚊(Aedes aegypti) 叮咬,在同類間散播傳染此癌細胞。
傳染的癌細胞也會出現像異形破體而出的恐怖情況,棲息在澳洲塔斯馬尼亞島,晝伏夜出,叫聲如惡魔嚎哮,號稱塔斯馬尼亞惡魔(Tasmanian Devil)的澳洲袋獾,在二十世紀末被發現流行著會經由個體間的啃咬而傳播的袋獾面部腫瘤病(Devil Facial Tumour Disease,簡稱DFTD),受傳染的袋獾臉部因腫瘤而變形甚至長膿瘡,通常在12至18個月內因癌症死亡,在2005年5月被建議列入塔斯馬尼亞州的受威脅物種名單中,有滅絕的可能。
近年來,美國、加拿大及西班牙海岸的軟殼蛤類被發現大規模滅絕,死亡原因竟是一種致命性的血癌。進一步發現,這血癌還在不同物種族群的蛤類蔓延,目前已發現被感染的有Mya arenaria、Mytilus trossulus、Cerastoderma edule、Polititapes aureus。令人恐慌的是,活著有傳染性的血癌細胞竟可懸浮在海水中,漂浮擴散遠處傳染這致命疾病。蛤類一旦罹患此病,因血癌細胞不斷增生,導致原本應為清澈的體液變為乳白色,並在數周或數月內死亡。2016年六月,[自然]雜誌發表,研究人員分析了來自美國東岸各個不同地點的感染此血癌的蛤類,發現這些蛤類儘管來源不同,但其癌細胞中竟然具有相同的粒腺體DNA與許多相似的遺傳特性,確認該癌細胞源自Venerupis corrugata這種蛤類。弔詭的是,目前Venerupis corrugata並沒發現被這懸浮血癌細胞感染,顯示這場大規模爆發的癌症可能在Venerupis corrugata體內發生後,此族類已產生對抗此血癌細胞的免疫力,但源於此的血癌細胞竟演化成可存活在海水環境裡,並散播於沒有抵抗力的其他蛤類種族。雖然猜測此種蛤類白血病可能係透過某種病毒所造成,但至今仍未找到。
人類癌症在特殊情況可以人傳人
如上,動物界發現癌細胞可經由性行為、啃咬、海水(大自然)及蚊子叮咬(實驗室)傳播。所幸,目前所知在人類世界裡,癌症人傳人仍僅限於特殊狀態,最常見為懷孕時癌細胞的個體間轉移。筆者在2002年時曾發表一例母體胎盤惡性絨毛膜癌轉移到嬰兒肝臟,造成該嬰兒出生後未滿月即因腫瘤內出血猝死的案例。早期文獻上,也有少數母親的癌症傳給胎兒的報告,這包括血癌、黑色素細胞瘤、肺癌、肉瘤等。近年癌症防治方法進步,懷孕時母親的癌細胞傳染給胎兒已很罕見、但還是可能發生,尤其是黑色素細胞瘤,不過轉移的癌細胞最多還是被發現在母體與胎兒交界處的胎盤,並未真正到胎兒。
異體移植是另一種在人類中發生癌症人傳人的例子,如血液癌症可能經由造血幹細胞移植,由捐贈者傳給受贈者;轉移性黑色素細胞瘤經由肝或腎移植,由無症狀捐贈者傳給受贈者,但機率估計僅占移植的0.04-0.06%。另外,如Barozzi等人在2003年Nature Medicine期刊發表,八位病人接受罹患卡波西肉瘤捐贈者的腎臟,竟有五位在9到40個月後長出卡波西肉瘤,腫瘤的抗原與基因檢測顯示為來自捐贈者。
癌症人傳人還發生在少數意外情況:有位外科醫師在為罹患malignant fibrous histiocytoma的病人手術時,意外左手受傷,五個月後受傷部位長出約三公分腫瘤,病理與基因檢測與該病人肉瘤完全一樣,所幸該外科醫師其腫瘤接受手術後,完全康復。其他醫療人員因針頭汙染誤紮而致感染癌細胞,也有零星報告。
所有上述情況,源自第一人的癌細胞在特殊狀況下,傳給第二人,但都只侷限在兩個相關個體,並不符合傳染性疾病之標準定義。
寄生蟲癌細胞傳染人類
但最近報告的一種特殊狀況則值得關注,癌細胞有可能如傳染性疾病在人群中擴散。2013年一位愛滋病人被發現肺、肝、及淋巴結有明顯癌細胞轉移,分離出的腫瘤細胞型態及特性是不折不扣的癌細胞,但比一般人類細胞小很多而且構造簡單,進一步基因檢測發現這癌細胞竟是來自鼠包膜絛蟲(Hymenolepis nana)。這結果在2015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後,由於鼠包膜絛蟲是感染人類最常見的絛蟲,容易經由手口途徑傳染,全世界大概有75,000,000人感染,尤其在免疫缺陷病人眾多的低收入國家更容易造成流行性感染,這種鼠包膜絛蟲癌細胞會不會在人類間造成流行,實在令人擔憂!
勿恃敵之不來,正恃吾有以待之
人類世界充滿癌變的誘因,癌細胞如果有足夠的時間演化,加上環境因素的改變配合,累積的突變讓它可以逃避免疫系統,並可在人體存活,它將變成可到處寄生的超級癌細胞,難保有朝一日,目前在其他動物發生的情況不會在人類發生。但至少在目前,免疫正常的健康人,毋須煩惱被癌症感染的問題。「癌症,會傳染嗎?」這個「大哉問」,如上皮毛淺述,雖然答案可以複雜而多層次。但,請毋須恐慌,健康的飲食、正確的衛生習慣、適度的運動、避開已知致癌物,並考慮一下預防性疫苗,把自己抗癌的免疫狀態調整好,「癌症,會傳染嗎?」答案現在是否定的!但,孫子兵法有云「勿恃敵之不來,正恃吾有以待之!」應是對這問題最好的態度吧!
完整版雙週刊請下載:338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與您
作者/編者:陳榮隆醫師(小兒腫瘤科)
關鍵字:癌症基本知識、癌症治療
期數:338
出版日期:2017/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