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信醫院雙週刊342】為什麼還要有實體博物館?
為什麼還要有傳統的實體博物館?因為她最會說故事,給你最感動心弦的回答。但願每個參觀者走入博物館時,張口結舌,Wow!離開博物館時,那好奇的腦袋有著滿足的微醺!
我的退休後計畫之一,是散盡身外之物,做一隻寄居蟹,換宿在天之涯、海之角。這個想法倒不是要踏遍古蹟名勝或世界奇景;而是想悠閒地舊地重遊,給每個迷人的都市城鎮都住上一兩個月,好讓我仔細走訪她最傲人的文化寶藏-博物館。
「博物館」這詞讓人聯想的是,「大開眼界」、「滿足了好奇心」、「學了好多東西」。既是豐富美化人生的工廠,更代表著知識文化的最高殿堂。
和信醫院想成立台灣癌症博物館。從拋出想法,到有了實際的空間,企劃書的出爐,轉眼也已經漂流走了四年的光陰(按:和信醫院創建癌症博物館已孕育至少15年 )。「台灣」是我的故鄉。「癌症」是我畢生鑽研的醫學場域。「博物館」是我心目中的寶貴知識文化殿堂。我對「台灣癌症博物館」的夢想與期望自不在話下。我願對這個已經懷胎四年,已漸見雛型的「骨肉」,寫下衷心的期許與祝福。
傳達癌症知識
博物館最首要的功能是教育大眾,提升社會的文化水平。博物館,特別是科學性的博物館,像是台灣癌症博物館,不僅是一個典藏資料,更是整理、並且有效陳述資料的機構。
「什麼是癌症?」
「癌症是怎麼發生的?」
「為什麼癌症機率在上升?」
「全人類、國家政府、個人該如何努力來預防癌症?」
縮短醫病知識不對等的距離
在面臨癌症宣判的重大壓力之下,病人及家屬需要基本的癌症資訊,才能縮短與醫師之間不對等的知識距離,為自己做出最好的治療決定。
「癌症是如何診斷的?哪些檢查是必要的?哪些則是沒有助益的?」
「癌症的自然病史是什麼樣的過程?」
「什麼是合理的治療目標?」
「癌症治療選項及科學證據」
「什麼是臨床試驗?我適不適合參與臨床試驗?」
「另類療法有用嗎?」
走過癌症後的人生風景
癌症這個惡魘也有可能是改變病人一生的禮物。這是不少走過癌症治療後的病人由衷的感觸。癌症提醒或迫使我們正視生命的有限,它也許跟嚴重腦中風或急性心肌梗塞一樣地威脅生命,但總是給我們時間回顧一生,凝視死亡。
「重新構建生命次序-哪些是該放手的?哪些是該珍惜的事物?」
「分享個人故事與人生哲學,互相補給生命的養分」
「生命的最後樂章」
凝聚共識,有效及公平使用癌症防治資源
癌症是一個傾家蕩產的疾病。昂貴的檢查與治療是健保有底的錢囊無法全面照料的。但是資源的分配應該儘量地公平,自費額度如何依照個人經濟能力來制定?讓先進的癌症治療不是只有百萬富翁能享有的特權。
百川納海的智庫成為公眾的資產
不論博物館的財務來源如何,私人的或公家的,她的功能是公眾的,她是能容納百川的大海;包括廣邀全台學者專家的參與製作,也敞開大門歡迎民眾的參觀與支持。
和信醫院不是台灣唯一的治療癌症的醫院,許多用心在研究及照顧病人的癌專家分散在不同的醫院。雖然台灣癌症博物館的館址在和信醫院,期望這是一個集結全台灣癌症學者經驗智慧的文化教育殿堂!
結語
處在知識爆發、電子數據「指手可得」(at your fingertip)的時代,人人都可以「谷歌」(google)或「維基」(Wikipedia)快速地找到文中所述問題五花八門的答案。在這樣的世代,為什麼還要有傳統的實體博物館?因為她最會說故事,給你最感動心弦的回答。但願每個參觀者走入博物館時,張口結舌,Wow!離開博物館時,那好奇的腦袋有著滿足的微醺!
完整版雙週刊請下載: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與您342
作者/編者:胡涵婷醫師 (寄自波士頓)
關鍵字:身心調適
期數:342
出版日期:2017/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