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信醫院雙週刊344】華生還不能幫人類打贏抗癌戰
有一天更多病人正確資訊的累積,加上人工智慧的運用,華生之類的軟體將能夠比絶大多數醫師單憑個人有限的智能,做出更正確的診斷,提供個人化的精準醫療。但是,那一天還沒到來。
約四十年前,我在美國杜克大學行醫的時候,我經常請生物統計學的同事幫我查看,某種癌症在杜克大學癌症中心用某種方法治療過後,五年存活率如何?然後再決定我是否採用同樣的方法治療我的病人。如果發現效果並不如預期,我就會在團隊會議中提出來檢討,集思廣益,進一步參考最新的文獻,尋求改善的方針,訂定新的診治準則。
回國後,從醫院創立之始,我就與全院同仁約定所有醫院病人的診治必須有準則,必須經過討論,並且每年都要分析治療結果,再經過團隊檢討,制定新的診治準則。近三十年來,經過這樣持續的改進,敝院所有癌症病人的五年存活率從最初的57%,不斷地進步,到目前已達71% (2010~2014年),高於美國所有醫院的平均值。與2017年台灣癌症登記中心所公布之台灣癌症平均五年存活率相較,高出20餘%。而敝院病人最多的乳癌的成果更令人振奮,從第一期到第四期全部病人的五年存活率從1990年初期的72%,進步到最近的90 %。
近年來,因為資訊電腦化,以及人工智慧的運用,電腦可以即時蒐集病歷資訊,累積數據,自動分析、統計,我們就能夠隨時查詢近三十年來本院病人治療結果的累進統計數據。醫師就可以根據病人的疾病別、期別、年齡等提供最適合病人也是最好的治療建議。我深信現今的電腦科技,可以將上述的經驗大規模地蒐集累積而更趨精準。
因此,當IBM這樣一個資訊業界的巨頭,投入醫療產業,發展醫療華生(Watson)時,我就存著極高的期望,相信以IBM的財力、專業人力以及其影響力,必定大大有所作為。它應該能夠獲取全球各重要醫院的病歷資訊,也就是遠遠大於我們一個醫院的大數據,來強化預測能力的精準度,那麼病人就有福了。所以,我一直很用心地在追蹤IBM華生在癌症醫療的發展。
這兩年,IBM在介紹華生(Watson-Oncology)時,宣稱華生將顛覆癌症醫療。譬如最近國內雜誌就報導「華生幫人類打贏抗癌戰」。但據我的了解,事實與媒體報導有相當的差距。
原來我看好IBM令人羨慕的龎大資源,有能力去蒐集巨大的數據,又具備超級的運算能力,其結果應能超越當前國際癌症醫療界經過專家的共識會議後,所擬定的診治準則的精準度。譬如,我期待它能夠針對白人、非裔、亞洲人等因種族、基因的差異,甚至,亞洲人在出生地或至西方國家居住後,因環境及生活習慣改變等的變異,做出更細緻的分類而產生更個人化的建議。並顯示使用華生後,醫療效果更好,存活率更高。
然而,到目前為止我們所看到的並非如此。根據IBM自己的報導,有數家美國醫學中心的癌症專家使用IBM華生的結果,發現這些專家自己的建議與華生的建議吻合度可高達90幾%。如果只是這樣的話,並不能說華生比醫學中心團隊的能力更強,只能說華生的能力與美國醫學中心的團隊相當。
也許,華生的使用可以幫助世界上許多缺乏癌症專家卻須照顧癌症病人的醫院,得到先進國家醫學中心水準的癌症診斷和治療建議。事實上,IBM也表明華生只是提供更多的資訊來輔助醫師做決策的工具,醫師必須為自己的決策負責。
另外,令我感到失望的是,既然,IBM定位華生為癌症精準醫療的工具,我就會期望它應該要經過臨床試驗去證實它的精準度,確保它的安全性,而不至於誤導醫師為病人做出錯誤的決定。因此,在尚未經過臨床試驗以前,如果購買華生軟體的醫院,不是用於提供院內醫師多一個醫療決策的輔助工具,而是做為宣傳工具去向病人收取華生的使用費,則有違反醫學倫理之嫌。
無庸置疑,有一天更多病人正確資訊的累積,加上人工智慧的運用,華生之類的軟體將能夠比絶大多數醫師單憑個人有限的智能,做出更正確的診斷,提供個人化的精準醫療。但是,那一天還沒到來。
完整版雙週刊請下載: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與您344
作者/編者:黃達夫院長
關鍵字:癌症治療
期數:344
出版日期:2018/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