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信醫訊Vol.11】國際青年醫檢師論壇之見聞
圖:黃彥霖提供
今年由日本主辦的「國際青年醫檢師論壇暨第六十八回日本醫學檢查年會」,地點在日本山口縣的下關市,主題是「人工智慧(AI)在醫學檢驗上的應用與發展」。由於此次論壇是臺灣、日本、韓國前所未有的活動創舉,它是日本第68年年會,日本跟韓國這兩個國家長時間在密切合作,這是他們紀念性的一年,因此也特別邀請臺灣的醫檢師與會,論壇全程須以英文進行討論並在會中口頭報告。
從二月底臺灣醫檢師全國聯合會的公開募集遴選,到四月初由全聯會委員決定六人名單,再由個別小組的日方召集人在Google建立網上論壇,邀請三方醫檢師代表提出會前的預備簡報。過程至此,我與林口長庚的另一名獲選醫檢師在下班期間搜集資料,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資料的蒐集與整理。
直至會期前幾天,我們臺日韓醫檢師團隊依然在網上論壇進行討論。赴日當天,中午從福岡機場搭乘遊覽車前往下關市會場,抵達沒多久,三方即進行緊密的討論。隔天會議延續第一天的火花,討論的好不熱烈。最後我們須當場在九十分鐘內完成最終簡報,並對會場的與會來賓做一場無彩排的即時演講。
這樣新型態的會議方式對我來說,正如同此次討論的主題「人工智慧」,皆是一個新型態的衝擊:作為一位年輕的醫檢師,在難得的國際場合,如何短時間有效地分享自身與汲取他國經驗;面對人工智慧的高速發展,如何應對、解決,找出對醫療最有利的方法;以上絕對都是於此行程中收穫到的珍貴經驗。
發展中的人工智慧
在病理檢驗方面,一般流程是收集病人的檢體,到機器上分析資料,再出報告,目前人工智慧主要實際應用在檢驗儀器資料分析的環節,根據以往的經驗,看到某一些有意義的數據,就設定人工智慧提醒,目前的階段就到這樣,但它的發展不只於此。其實經過機器、電腦端長時間的分析,人工智慧會產生自己的邏輯。我們可以和工程師討論,透過人去教育它,讓電腦慢慢學習判斷某些比較特殊或異常的數據,再特別把這些檢體挑出來,讓醫檢師另外做一個判斷。
檢驗儀器的誤差值與區間設定
目前我們檢驗科的儀器都有做區間設定,如果把區間設越寛,那相對發報告的時間就會拉越長,如果把區間設很窄的話,好處就是發報告給的很快,壞處就是可能會漏掉可疑的潛在病因。
其實區間,我們都會跟醫師討論看到什麼,若執行了一段時間,發現花時間在看的東西其實都是比較正常,那我們就會把區間設窄,一方面就是檢驗時效比較快,然後又可以不忽略掉一些重要的東西。
我們把檢體做出來將數據傳給醫師,結果可能是我的數據正常,他的不正常;而醫師在病房或診間看到病人實際上的樣子可能也不一樣,就會需要溝通。通常醫生會希望是不是能夠再仔細看一次,我們就會把曲線拉過來。
當然,也是有數據異常但病人看起來很正常,這時就要找一個原因,合理解釋這個現象。比如說在醫院常常碰到貧血的病人,他明明他血紅素已經超低,但是病人看起來都是很正常,那這不是數據檢驗有錯誤,這是病人已經長期習慣低血紅素的狀況,身體已經適應了,那就要看醫師有沒有必要幫他輸血,還是他身體已經適應對他來說不是一種病,這方面是綜合判斷,不能單就數據來說,是團隊的合作的一部分。
圖:黃彥霖提供
人工智慧的可能瓶頸
日本方面有提出一個討論,有關各國發展人工智慧,會遇到什麼問題?我們提出隱私權的問題,因為人工智慧通常要分析很多數據,但如何保護病人隱私又讓電腦去運算及運用,政府就要有相對應的法規保障病人資料,不讓它追溯到這個病人。比如病人HIV(人類免疫缺陷病毒)較高之類的敏感資料,就要做到可使用又不會洩漏隱私,中間就要有明顯的界線。
遠端醫療的應用
臺大、長庚這種醫學中心,其實就有在推行慢性病的遠端監控,像慢性阻塞性肺病或慢性心臟病不需一直住院的病人,就有設計像手機應用程式或電子手環監控心跳及其他數據,異常時會回傳後端資訊中心,人員接收到異常就會去通知病人回院處置。
遠端醫療其實架構都差不多,差別只在後端由醫院控管或衞生署政府機關控管而已。臺灣目前是由醫院各自去管理這種東西,遠端醫療目前也沒有相關的法規,因此不是強制性。日本的醫療院所型態跟臺灣較不一樣,臺灣大部份都是很大的醫學中心,日本反而比較像臺灣地區醫院,可能是500床以下的這種醫院居多,所以沒辦法由醫院去控制遠端醫療,反而是由中央機關分派。
人工智慧的未來期許
手機及相關行動設備帶來的便利性已大大改變人類的行為模式,同樣的也影響醫療及病醫關係。日本跟韓國的情形也是一樣,但韓國大公司像三星,就蠻積極推廣人工智慧技術,韓國在3C的領域本來就蠻先進,他們有發展共識並積極推動,相較之下臺灣跟日本稍微比較落後、保守。
身為全臺灣第一家癌症醫院,面對癌症病人複雜的病情,我們必須善用與病人密切聯繫的工具,以建立緊密、互信的橋樑。例如設置方便病人就醫、看診等候等回報等功能的手機軟體,該軟體更進一步應該讓就醫病人以清晰易懂的方式,了解自身的病情,包括就醫所做的每一項檢查其結果及意義,所服的藥物其適應症等等。
同樣的利用每個人手中都有的手機,在不久的將來,可以結合偵測心電圖等簡易監控生命數值的手環等等,在病期尚未發展嚴重之前,提供給相關監控單位,決定是否需要提前到院就醫。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有人工智慧的輔助幫忙,我們所建立的醫療團隊與病人的關係將會更加緊密且穩固,人工智慧將會成為我們對抗癌症最強大的幫手。
圖:黃彥霖提供
團隊合作注入人工智慧技術
試問人工智慧發展到後來,醫檢師在檢驗判斷的角色是什麼?像韓國就有人反對政府發展人工智慧,他們覺得被剥奪掉一些工作權利,我則是會想到人工智慧是一種工具,就好像醫院診斷工具一樣,看怎麼去使用它。在醫院裡面,醫檢、藥師、醫師本來就不是獨立在做事,是一起去完成事情,人工智慧應當參與其中,人腦可厲害的判斷,但龐大的資料顯然沒辦法處理,這時候人工智慧就是一個好幫手而不是取代我們的角色。我覺得可以把人工智慧導入整個醫療體系的某一環,而不用去排斥它後面的發展。像做心電圖,機器就會根據一些比較簡單的狀況給初步的判斷,當然較複雜的狀況就沒辦法。而且基本上會一直更新設備的版本,每次在更新版本,其實就是更趨於人類去判斷的標準。
幾天的會期下來,我更堅信醫檢師必須和人工智慧做一個緊密的融合,再與醫療體系中的各個成員,包括:醫師、護理師、藥師等成員形成團隊合作,才是對病人最好的醫療。
完整版醫訊下載:和信醫訊vol.11
作 者:黃彥霖醫檢師 (病理檢驗部)
關鍵字:專題報導
期 數:Vol.11
出版日期: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