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信醫訊vol.18】淺談代謝症候群
代謝症候群雖然暫時不會造成您的不適,卻很可能衍生出其他危險疾病………..
何謂代謝症候群?
「代謝症候群」不是一種單一疾病,而是一群危險因子的總稱,當您的身體出現這些危險因子,代表您即將踏入心血管疾病的門檻,健康狀態就快要從黃燈變成紅燈。
依照台灣的標準,以下五種症狀如果符合三種或以上,即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
代謝症候群是許多疾病的前兆
代謝症候群雖然暫時不會造成您的不適,卻很可能衍生出其他危險疾病,除了常見的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之外,有些女性會月經不規律、肥胖,甚至罹患多囊性卵巢症造成不易懷孕,此外,大家常說的心肌梗塞、狹心症、中風等心血管疾病,也與代謝症群的發生率有關,最後還有糖尿病、失智、脂肪肝、罹癌風險提高等,也都是可能伴隨著代謝症候群而來的壞消息。
當您開始出現代謝症候群的症狀,卻遲遲不注意這個警示,未來罹患相關疾病的機率會比正常人高出許多。患有三高的民眾,接下來五年內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是健康民眾的1.5至2倍;體重過重的民眾五年內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是BMI小於24的民眾的1.4倍;腰圍超標的民眾五年內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是腰圍正常民眾的1.5倍。根據國健署統計,台灣成人約每五人就有一人有代謝症候群的問題。
為什麼會得到代謝症候群?
會得到代謝症候群的原因,除了少部分(20%)屬於遺傳因素,絕大部分(50%)還是跟生活型態有關,包括飲食習慣與運動等級,假日都待在家裡,還是去爬山?您的生活型態一定會影響身體的狀態,習慣低纖、高糖、高油脂飲食、過量飲酒且缺乏運動的人,較容易得到代謝症候群,而且連帶地糖尿病人口數也逐年增加。
糖尿病盛行
目前全球有15億人口,不良生活型態造成糖尿病人數比例節節攀升,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的預估,到2045年全球會有6.3億人得到糖尿病,約是總人口數的三分之一。而台灣的糖尿病盛行率現況是11%,其中男性族群占54%,女性則占46%,建議男士們應該多運動,注重自己的身體狀態。糖尿病在我國十大死因中排列第五,大部分糖尿病人是死於共病症與併發症,糖尿病在今日已經成為一個令人擔心,在社會上激起熱烈討論的議題。
第一型 vs. 第二型糖尿病
大家可能聽過先天型和後天型糖尿病,嬰兒出生不久後就發病,這屬於比例較少的先天型糖尿病,占糖尿病總人數不到一成,九成以上的糖尿病病人,都屬於與後天生活習慣有關的第二型糖尿病。
糖尿病的發生與胰島細胞有關,胰島細胞會製造胰島素來調解血糖,在胰島細胞功能正常的情況下,當您吃進食物後血糖上升,胰島素就會分泌來將血糖維持在一個穩定而安全的狀態。
第一型糖尿病的狀況,是孩子一出生時胰島細胞就幾乎被破壞,無法自行分泌胰島素,在身體缺乏胰島素的情況下,必須以注射補充胰島素的方式來彌補器官所缺失的功能。
第二型糖尿病則與多因素有關,包含遺傳、環境、飲食等,胰島細胞的功能較正常人不足,當吃進食物,身體卻無法分泌足夠的胰島素來平衡血糖,且在高糖情況下,漸漸出現胰島素阻抗,這時糖尿病就出現了。無法將血糖轉換成營養,反而把糖分都留在血液裡,這就是為何糖尿病發病的病人會突然暴瘦的原因。
第一型的糖尿病沒有辦法預防,只能從一開始就注射胰島素來治療,而第二型糖尿病是功能逐漸衰弱,因此如果生活習慣夠”健康”,還是有機會延緩衰弱的速度,同時配合建議使用糖尿病藥物來控制,以避免各種共病的出現。
但無論是第一型或第二型糖尿病病人,都一樣需要健康的飲食、規律的運動和定期測量血糖來達到良好的控制目標。
什麼時候應該做糖尿病篩檢?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針對無症狀成人糖尿病篩檢,40 歲以上民眾,每3年篩檢1次,
65 歲以上民眾,每年篩檢 1 次。或是符合下列 A 或 B 情況者,也建議篩檢。
許昱裕繪
- 符合下列兩個或以上危險因子者,建議篩檢。篩檢結果未達糖尿病診斷標準者,建議至少每 3 年再檢測一次。
- 身體質量指數 ≥24 kg/m2 或腰圍男 / 女 ≥90/80cm。
- 一等親人罹患糖尿病。
- 曾罹患心血管疾病。
- 高血壓(≥140/90 mmHg)或正接受高血壓治療。
-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 35 mg/dl 或三酸甘油酯 >250 mg/dl。
-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婦女。
- 曾診斷為妊娠性糖尿病的婦女。
- 缺乏運動。
- 臨床上有胰島素阻抗的症狀(例如:重度肥胖,黑色棘皮症)。
B.曾檢查為葡萄糖失耐、空腹血糖偏高、或HbA1c ≥5.7%者,建議每年篩檢。
糖尿病的診斷標準
糖尿病的診斷標準會看幾個數值,第一個叫做糖化血色素,檢查糖化血色素可以了解過去三個月來您的血糖起伏平均表現,正常人的糖化血色素平均值小於5.7%,糖尿病病人則是高於6.5%;第二個是測量飯前空腹八小時血糖值,正常人是在100mg/dL以下,糖尿病病人則會高於126mg/dL;第三個是測量飯後2小時血糖值,正常人會小於140mg/dL,但有糖尿病的人會是高於200mg/dL。甚至不管飯前或飯後,隨機到醫院測量血糖都高於200mg/dL,同時併有三多一少的症狀(多吃多喝多尿、少體重),有以上狀況就可能被確診是糖尿病。如果數值都介在中間,那表示您已站在糖尿病的大門前,器官功能已經開始衰弱,但不至於要馬上用藥,在這階段需要靠改變生活和飲食習慣,來達到預防和治療的目的。
糖化血色素(HbA1c)是什麼?
人體的紅血球內有血色素,當葡萄糖進入紅血球與血色素結合後,就會形成「糖化血色素」,如果血液裡有太多血糖,附著在血色素上的葡萄糖比例就會偏高,而因為紅血球的平均生長週期是三個月,所以通常三個月測一次糖化血色素,便能反映過去三個月來您身體中血糖的平均狀態,得知血糖控制得好不好。
為何要看飯前飯後的血糖值?
飯後的血糖變化與胰島細胞受損的程度息息相關,胰島細胞的功能越差,飯後血糖飆升的幅度就越高。而且,您吃進不一樣的食物會帶來不一樣的回饋,比方說吃青菜或牛肉麵,一個有飽足感,一個都是纖維,飯後血糖上升的幅度就有所不同,如果不定期測量,您就不會知道自己的血糖可能已經狂飆到失控了。
三個月測量一次的糖化血色素是一個平均值,無法看出時間內血糖的起伏狀況,只有每天測量餐前餐後的血糖,才能幫助您判斷某些食物是否適合自己的健康狀況,也能了解自己的血糖是維持在穩定狀態,或是每天都在極端的數值間擺盪,有了這樣的血糖紀錄,醫師才能夠為您做更精準的調整。因此一旦得到糖尿病,最好要養成自行在家測量血糖的習慣,至於測量的頻率,得依每個人的狀況而定。
治療目標
養成定期量血糖的習慣之後,您就會有一個依據,以此為起點開始改變飲食與運動習慣,因為每個人的狀況不同,需要客製化不一樣的治療目標,再依照這個目標來控制血糖。「年齡」與共病是設定治療目標時一個十分重要的考量,例如一位已經臥病在床許久的高齡病人,我們就沒必要太過嚴格檢視他的血糖控制,病人有正確地攝取營養反正更重要,但如果病人只有30或40歲,往後的日子還很長,血糖卻已經失控,那麼提早出現併發症的機率就會提高,接下來的生活品質會變很差。所以在狀態好情況下,血糖控制要更嚴格。
併發症與回診的重要性
您是否想過自己還不用吃藥,每次回診都只是抽血檢驗,為什麼還要一直回診呢?糖尿病的可怕之處,在於潛伏而來的器官功能惡化,包括高血壓、高血脂、心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臟病、心衰竭、中風、慢性腎臟病等等,嚴重程度因人而異,許多併發症都是在第二型糖尿病確診的第一時間就已經存在(因為之前並不知道自己已經有糖尿病問題),隨著糖尿病控制不佳,併發症出現的機率也越高。
中風也是危險的併發症之一,若錯過黃金就醫時間,則可能半身偏癱,需要長期臥床或坐輪椅,甚至如果遇上出血性中風,就可能危及生命。再來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阿嬤!你怎麼沒感覺?!」,因為糖尿病也會到影響病人的周邊微小血管與神經,導致周邊血管阻塞性疾病如間歇跛行,神經病變導致四肢容易刺痛灼熱,而且對外界刺激會變得比較不敏感。眼睛裡的小血管也會受影響,嚴重則導致失明。還有洗腎、傷口不易復原等零零總總的傷害,都會大大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
所以,回診的重要性在於讓醫師評估您最近的身體狀況,為您抽血並做衛教,檢查各器官功能是否在正常的軌道上,評估是否達成控制目標並調整藥物,再來就是依據您平時的血糖狀況,來判斷食物的選擇合不合適、運動量是否足夠。
對胰島素的誤解
注射胰島素很可怕嗎? 會不會很痛? 其實現在的胰島素注射器已經進步許多,操作也很方便,它的造型像一隻簽字筆,方便好攜帶,它的針頭長度比醫院裡常用的針頭短狠多,不會打到肌肉層裡,而且注射的部位算在比較不敏感的地方,如手臂外側、肚子或大腿外側,所以刺痛感不會太明顯,各位請不必太害怕注射胰島素。
如何延緩糖尿病?
隨著年紀漸長,胰島細胞的功能一定會逐漸衰退,胰島素的分泌也會跟著遞減,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能做的事情,就是維持良好生活習慣。控制好平日飲食再搭配醫師的建議,就是最好的保養方式,如此才能放慢器官功能被消耗的速度,幫助您延長身體健康的時間。
完整版醫訊下載:和信醫訊VOL18
作 者:周璠醫師 (演講摘要) / 一般內科部內分泌科;林若瑜編輯
關鍵字:專題報導
期 數:Vol.18
出版日期:2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