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信醫訊vol.27】復發這件事,由醫師替我擔心就夠了
Photo by Tim Mossholder on Unsplash
癌後新人生
醫療科技不斷進步,民眾對癌症預防的認知也逐漸提升,癌症已不再是絕症,根據衛福部最新統計,台灣癌症病人的平均五年存活率為52%,本院更高達74%,代表有超過一半以上的癌症病人在確診五年後仍健在,有些人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有些人正在逐漸恢復健康。存活率雖是一個透過統計學計算出的百分比,但我們沒有忘記每一個數字,都代表著一個獨特的生命,本院自1990年開院起共照顧過10萬多名病友,其中有4萬5千多人至今還健在,闖過癌症這道巨大難關之後,他們的生活有何轉變? 是否繼續實現夢想? 對現在的生活是否感到滿意? 價值觀、人生觀還和從前一樣嗎? 本刊新專題《癌後新人生》將採訪過去是本院病人,現已康復多年的和信好友們,聽他們分享從戰勝病魔踏出醫院的那一刻起,生活中的變與不變。
問:胰臟癌常被稱為「癌王」,因為胰臟是位在腹部深處的沉默器官,即使用精密儀器檢查也很難及早發現癌變。胰臟癌治療的效果非常有限,致死率、復發機率都很高,一般到了中晚期,病人五年內的存活率不到5%,您曾在十年前得到胰臟癌,完成治療後順利康復,請您和我們分享抗癌的經歷。
答:我的抗癌經歷比較特殊,或許不能作為所有病人的借鑒。我覺得我的胰臟癌能治好,是非常多好機會碰在一起的結果,像我能擁有這麼好的機運,世界上大概只有蔡英文當選總統能夠比擬,她競選時發生的所有內在、外在諸多問題,恰好都變成她的加分。我個人對「機運」這個議題很感興趣,從政需要機運、做生意需要機運,作家出版ㄧ本書也需要機運,在抗癌的過程中,我認為身旁的一群好友是我的貴人,他們都把我當作家人一樣來救,我發覺身體不舒服時,醫生朋友叫我當晚就去看診,隔天立刻安排住院,他很努力幫我診斷,陪著我一關一關做各種檢查,檢查結果出來後,很快就決定開刀。
問:做完手術治療就結束了嗎?
答:開完刀拆線的那一天,兩位做化療和放射治療的醫師來跟我說明情況,聽起來他們的意思是做了白做,保有生活品質比較重要。另外一位朋友也請當醫師的哥哥幫忙看我的病歷,這位醫師評估過後告訴我,兩年。但幫我開刀的醫生建議做,理由是以免後悔。我願意試試,但不想受更多苦痛;化療能不能救我的命,很難說,但一定會要了我的半條命,這就是我一開始考慮接不接治療的原因。後來陳昭姿要我到和信醫院治療,我的要求是如果有非常緩和的治療,不要太痛苦,我才願意接受,她很清楚我的條件,保證會給我最緩和的治療,照顧我的陳新炫醫師也說沒問題,會盡力幫我維持器官的完整,我才決定給陳醫師治療。
問:聽說您後來又得到第二個癌症?
答:我覺得這就是我第二次的好機運。2013年電腦掃描發現了一塊陰影,黃達夫院長跟我說,如果這塊陰影是胰臟癌轉移,那我們醫院一點辦法都沒有,但幸好是淋巴癌,淋巴癌有50幾種,每一種我們都有專門的治療方法,於是我繼續留在和信接受治療。我覺得自己不只胰臟癌很幸運地治療好,也是因為很幸運來到和信,醫院一直很仔細地幫我定期檢查,我才能從淋巴癌又順利康復。
問:擔心復發嗎?
答:不擔心!這件事醫生替我擔心就夠了,現在我每年只要去和信複診一次。每次醫生都會幫我詳細檢查,我覺得其他醫院可以治療疾病,卻不見得能照顧好病人,但和信醫院除了能治療,還能細心照顧病人,這是我在其他醫院感受不到的。
問:曾經距離死亡這麼靠近,您如何看待死亡?
答:面對死亡,或許有一個想法可以分享,就是我比較達觀,我是個樂觀的自由主義者,但同時也是理性的現實主義者,我知道生病就是生病了,抱怨也沒有用,我瞭解死亡之後就是零。我是無神論者,不相信死後別有天。,所以鬼神這些東西對我都不造成干擾,我只相信人生了病,不能治療就會死去,而死去對我來說只是一個結束,就像睡覺一樣,沒什麼好令人害怕的。詩人徐志摩放棄原配,追求陸小曼,向業師梁啟超解釋自己的愛情觀:「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對於生病的人也是一樣,得病是我命,不得是我的幸,很多人得到癌症會生氣,為什麼是我?但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說是命運也好,一個人會生病原因可能有千百種,我們永遠不可能找到造成我們生病的原因,但是得病是一個明確的現實,唯一可做的就只有醫療。面對死亡,每個人的態度不一樣,我的態度很簡單,就是碰到了,不接受也只能接受,一旦接受了,就只剩下選擇的問題,我們可以選擇像《疾病的隱喻》作者Susan Sontag一樣努力克服癌症,相信自己不會被任何事情擊敗,只要還活著就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或者,我們也可以選擇什麼不做,等待生命結束,我的選擇比較簡單,能治就治,不能治我就接受。當時幫助我的朋友們都說,我很達觀;治療效果好,很可能達觀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問:習慣退休後的生活嗎?
答:我在2010年退休,出版社、雜誌、電視、電台、專欄等工作全都取消了,現在除了和老朋友見面,基本上很少交際,生活中沒什麼特別重要的事情或任務,只要做自己願意做的事情就好,每天讀書、寫些文章,過得比以前輕鬆許多。我在2018年出版了三十萬字的史學論著《面對獨裁── 胡適與殷海光的兩種選擇》,又發表了關於余英時與周棄子、胡適與馮友蘭、魯迅與林語堂的文字。如果沒有得病,我恐怕不會回到史學的本業。我的好友曹長青說胰臟癌能治療好是個奇蹟,要我一定得把經歷寫下來,但我向來不太談論自己的事情,我對公共議題比較感興趣,所以我太太把如何和我一起度過胰臟癌的歷程寫出來,我加寫了外在環境來看我們共同走過的路,從而刻畫出1972年到2000年之後政治、媒體的權力運作。她寫我們的生活、工作及所接觸的文化界總總,我寫所經驗的台灣政治,兩人各寫各的,合成為一本,書名《胰臟癌探戈》,即將出版。
完整版醫訊下載:和信醫訊VOL27
專訪:金恆煒 ;編輯:林若瑜(文教部)
關鍵字:病友園地
期 數:Vol.27
出版日期:2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