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信醫訊vol.27】健保不倒,台灣不會好?醫療品質才是癥結所在
圖:朱玉芬攝
近年來,醫界流行一句話「健保不倒,台灣不會好!」。前健保署總經理張鴻仁説,他到醫學院上課時,醫學生、年輕醫師總是問他,要怎麽做?健保才會倒!而長年投入健保財務研究的政大教授連賢明也説,他有一位醫師研究生最想要寫的研究論文是「怎麼讓健保倒?」。
儘管在超過25年的執行期間,台灣全民健保不斷地在修補,卻似乎是越補洞越大,越改越偏離其核心價值,使得全國醫療從業人員的痛苦指數越來越高。一個讓這麼巨大產業的重要利害關係人不快樂的制度,顯然不值得費心去拯救它。問題是,打倒它以後,醫療界是不是己經準備好一個能夠取而代之的優良方案?
個人深信造成今天台灣醫療從業人員,尤其是醫師不快樂的癥結所在,是健保論量計酬的支付制度,連結了醫院分贓式的績效支薪制度。
沒有錯,論量計酬是百年來,全世界醫療界行之有年的支付制度,只是,一直到近半個世紀以前,醫療所能處理的,絕大多數是急性的傳染病,而不是須要長期追蹤的慢性病,當時,能夠治療的疾病,能夠開的手術不多,藥局賣的藥也有限,檢驗儀器更少。因此,論量計酬的支付方式,大致運作起來並沒有衍生什麼不良的後果。
可是,當人類的生活形態改變,壽命延長,如今,80%的健康問題是慢性疾病,再加上醫療科技的進步,使得醫療的提供旣繁多又複雜,專科的分類也越分越細。結果,不同科醫師之間都隔行如隔山,根本無法判斷其他專科醫師的做法是否正確。
健保忽略醫療品質的優劣
顯見,很多時候,連醫師都沒有能力分辨醫療品質的優劣,對於病人而言,醫療品質更完全只是一個抽象的名詞而已。醫療品質分辨的困難,容許了劣質以及無效醫療的滋生。這時候,醫療給付論量計酬,不論是好是壞,健保都一樣買單,而導致劣幣驅逐良幣,就非常沒有道理了。
世界聞名波克夏投資公司總裁巴菲特最信賴的合夥人,及左右手查理士孟格(Charles Munger) 説:「你該深思的是誘因(incentive)的力量!而不是其他事情」。因為引導人類行為最大的力量就是誘因,把誘因放對了地方就會成大事,放錯了地方就是大災難。
很明顯的,當健保支付制度的設計是,做多少給多少,久而久之,不但醫療品質流於口號,而且在不知不覺中,不管有用沒用的處置,就越做越多,加上台灣醫院的績效支薪制度,擺明就是在鼓勵醫師衝量,導致健保一而再地面臨破產危機。
根據美國Dartmouth大學醫學院醫療政策以及醫療品質研究所Dartmouth Atlas Project 20多年的研究,分析在美國不同的區域,醫療資源運用的狀況,很清楚地看到,病床較多的地區,病人住院比率就較高,或某個專科如心臟科的醫師越多的地方,病人接受心臟科的處置,如心導管檢查的比率也會變多。
弔詭的是,這些醫療資源較豐沛地區的病人,並沒有因為病床不缺乏或是有更多的專科醫師而更健康,這些地區的病人獲得的反而是很多不適當的醫療。
會發生這樣的結果,並不足為奇,因為,醫療品質太專業、太抽象了!大多時候,連醫師都沒有能力分辨好壞,更何況是病人!因此,也難怪,台灣民眾大多認為就醫便宜、方便,又可以輕易領藥、做檢查就是好健保。
而忽略了台灣的洗腎人口是全球第一,台灣1至14歲兒童的死亡率與33個OECD已開發國家相比,都是末段班,新冠病人致死率偏高等的問題,等到自己或親人身受其害時,就後悔莫及了!
台灣醫療效率差,醫護人員窮忙?
再回頭看台灣醫療資源的運用狀況,台灣病床與人口比是美國的兩倍多,台灣人平均一年看15次門診,而歐美的平均是三到五次。顯然,要不台灣人是東亞病夫,就是台灣的醫療效率很差,醫護人員整天窮忙!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直到今天,台灣的醫療從來沒有經過成本精算,健保給付遠遠不敷成本。尤其是,醫護人員的勞務更一直被嚴重的忽視,長久以來,醫院就一方面以藥、以藥材養醫,一方面以績效支薪為誘因,促使醫師衝量去賺取自己的薪水。
另一方面,又精簡人力來節省醫院的開支,使得台灣醫護人員普遍過勞,醫療品質難以維護,醫護人員就不容易從工作中獲得成就感,加上,在匆促互動中,難以建立互信,導致病醫關係緊張,醫療糾紛頻仍,醫護人員士氣低落,這就是台灣血汗醫院的由來,也是台灣醫療從業人員一心想要打倒健保的原因。
如此惡劣的制度,確實毫無可取之處,與其苟延殘喘,不如打掉重練。健保制度的重建,操之在醫界手上,端看醫界是否願意戒除27年來,上了癮般不斷衝量、搶健保大餅的慣性行為,回歸從醫的初心與理想,齊心協力,共創台灣醫療的未來。 (轉載自遠見華人菁英論壇 : https://gvlf.gvm.com.tw/article/84078)
完整版醫訊下載:和信醫訊VOL27
作 者:黃達夫院長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
關鍵字:醫學教室
期 數:Vol.27
出版日期:2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