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信醫訊vol.29】為何無法抗拒甜食?
圖:華健淵攝
經常在健康醫學門診聽到參加者與營養師討論「低糖飲食、控糖飲食」,減重話題「戒糖、減糖」流行在我們周圍。
先不討論糖的種類跟攝取,生活上為什麼我們容易被糖綁架呢?
正常的大腦會分泌自然的腦內啡-多巴胺,多巴胺是腦內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因為作用特點又被稱作快樂賀爾蒙,主要負責大腦的情慾、感覺,將興奮及開心的信息傳遞,也與成癮有關。科學發現糖跟大腦有很特別的連結反應,演化將人類的甜味味蕾直接連接到大腦的愉悅區,因此只要訊號夠強,甜食夠甜,我們得到的訊號變化直達大腦,吃甜食會讓人有快感,使人感到愉悅!當我們吃進食物,大腦皮質區就要判斷味道,決定是否還要吃下一口,吃進來的糖,會刺激報償系統「多巴胺-快樂賀爾蒙」,於是你不會只吃一口,還會一口接一口!
為什麼前面提的報償系統「多巴胺-快樂賀爾蒙」直接活化需要被注意?因為行為增強,我們會一直重複想要「吃」或「做」這件事;因為形成記憶,我們會記得這項行為帶來的快感和幸福愉悅感,愛上這件事,因為極度活化後,正常活動會被忽略,太常相同的刺激之後,我們就會忘記其他也可以帶來相同開心的方法,慢慢的失去身體對食物的主控權。
會引發「多巴胺-快樂賀爾蒙」的刺激除了飲食,尤其高糖、高熱量食物和咖啡因的食物,還有以下方式,例如:尋求伴侶、幫助他人的利他行為、運動、性行為,比較負面的例如:吸毒、藥物成癮、賭博等等,較負面的行為過多且高頻率的刺激,身體對極大的快感難以自制,就會引發成癮議題。
癮到底是什麼?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失去對身體的自主權。引用台灣成癮醫學界陳喬琪醫師的著作:「癮」是一種追求樂趣,或是滿足慾望,卻無法自我控制的行為。現代醫學視「成癮」為一種行為的病,表示一個人的自我控制能力發生問題,並且因而造成自己身體、心理及他人的傷害。
前面我們提到「多巴胺-快樂賀爾蒙」大腦對甜食與毒癮的反應的區塊相同。有學者提出,為何我們會加以重視酒精、藥物、菸、毒癮和網路成癮,卻輕忽糖癮的影響呢?糖的價格成本低廉,且取得容易,雖然許多研究指出糖會上癮,但其損失代價不明顯,即便尚未寫進精神疾病診斷手冊,也已經在健康促進預防醫學被重視。
小確幸,讓人誤會上癮也負擔的起。
過去當一個人不開心需要尋求安撫時,可能需要花心思建立社會資源,翻找支持系統找出適合人選可以傾訴,或渴望獲得同理與支持,對比現代社群媒體,虛擬網路好友多於現實好友的時代,放上一張華麗的甜點、飲料圖文,可以瞬間取代複雜的人際交流。簡單的說,一份兩三百元的飲料或甜點,就可以換取打卡、按讚、關注、安撫、被羨慕等等的好處,負擔得起的平價奢侈,不用花大錢的社交幸福感,現在流行用語「小確幸」,讓人誤會上癮也負擔的起。
但卻可能失去身體對食物的主控權,當失控的循環越加堅強,就會癱瘓想改變的慾望。生理上,我們無法控制過多的熱量進入身體,又難以代謝出體外,累積過多的脂肪與重量。心理上,沒有建立食物之外照顧自己的情緒的興趣嗜好。社交上,習慣從外在物質建立幸福感,缺少內在情感支持的空虛感,更容易增加對食物的心理依賴,以至飲食失控造成肥胖和疾病。
吃是心理與社會性需求凌駕生理之上,有心理學家在肥胖議題指出「肥胖=生理*心理*社會」,肥胖可能來自於我們缺乏營養觀念,或是我們執著的信念;也許源自我們的壓力爆表,有時是因為我們情緒失衡;或許是生活環境導致,更常是人際關係所影響。肥胖是心理議題的生理結果,可能不單單只是減重,而是重新認識自己。
身為健康管理護理師,陪伴健康醫學門診的參加者落實健康生活模式的過程中,在每次的諮詢與傾聽,循序漸進的調整飲食,養成了規律運動的習慣,2個月過後許多參加者給我們很好的成果與反饋,他們學習到好好對待自己,瞭解身體是最誠實的夥伴,察覺食物給身體的回饋,享受飲食的快樂,以及和平與食物相處的原則,接下來就是不斷地執行,讓原則變成自己的自動反應,啟動了自己對健康的好習慣,實踐健康生活。
完整版醫訊下載:和信醫訊VOL29
作 者:莊淑媚健康管理護理師 (護理部)
關鍵字:醫學教室
期 數:Vol.29
出版日期:2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