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信醫訊vol.39】「與癌共存」的生活之道
圖:華健淵攝
當我們從新聞或是他人口中聽見癌症病人的消息,多半會立刻聯想到「抗癌成功秘訣」、「抗癌生命鬥士」,或是相反的「抗癌天使遺愛人間」、「癌末圓夢之旅」,彷彿當一個人得到癌症,他一定會在短時間內與癌症決一死戰,我們很快就能知道他最終成功擊敗癌症,或是被癌症擊垮。
痊癒與死亡之間的距離
然而對癌症病人來說,痊癒和死亡之間還存在著一段寬廣的距離,這裡頭還有病況穩定、目前無惡化、緩解、癌細胞大幅減少、腫瘤稍微縮小、此時沒有癌症跡象…等瞬息萬變的情況,近年來醫療科技發展迅速,使得這段距離又變得更廣闊、更長久、涵蓋更多可能性,使得如今病人與癌症的關係不再是「拚個你死我活地對抗」,而是追求如何「好好生活、與癌共存」。
「與癌共存」的生活是什麼感受?「與癌共存」的生活該怎麼過?
文教部最近有幸拜訪涂阿姨,她是和信的乳癌病友,那天夏日炎炎,我們來到南港公園附近的一間公寓,涂阿姨和她的先生走出門外,熱情地招呼我們躲進地下室納涼。
第一次確診癌症
涂阿姨回憶起30年前:「43歲的某天,我陪朋友去探病,發現自己也有和那位乳癌病人一樣的症狀,雖然沒有感覺疼痛,但我摸到一個硬塊,到和信醫院做切片檢查確定是乳癌第三期,當時腫瘤有3.9公分大,陳啟明醫師幫我做完手術的三天後,我就出院了,接著開始做化療,療程大約在半年間完成。當時很多朋友知道我得到癌症都很驚訝,上周才見面的人,怎麼這周就因為乳癌住院開刀? 而且當年多數人對癌症的印象都很差,看見我邊化療還能邊工作,完全不像癌症病人,他們更是驚訝。」
第一次復發
「後來的10幾年,我幾乎忘記自己得過癌症,第17、18年還偷懶沒回診,結果第19年時突然背痛得走不了,回和信檢查發現又長了一個6公分大的腫瘤,而且沒辦法開刀處理,那一次我本來以為我的人生就要結束在62歲了,沒想到奇蹟似的,做完化療和放射治療,我又好了!」
第二次復發
「今年我73歲了,2年前的例行回診,醫生又在我的腋下淋巴結發現腫瘤,這回鍾奇峰醫師說我得一輩子吃標靶藥,以一個月為周期,吃21天休息7天,除了吃藥還要搭配飲食,所以我開始天天吃一堆牛肉、牛奶、豆漿等高蛋白質的食物,雖然都吃到怕了,但我還是盡力達成目標,否則白血球會驗不過。我現在服用的標靶藥,健保只給付兩年,但鍾醫師告訴我不用擔心,現在治療乳癌的藥有很多種,期限快到時他會再和我討論其他選擇。」
減少不必要的擔憂
30年來歷經三次癌症治療,目前還在接受標靶藥物治療,我問涂阿姨:「您曾經擔心過復發嗎? 」她爽朗地笑著說:「不會啊!那些擔心都是多餘的,我不擔心我還復發哩,還復發兩次!」癌症會不會復發確實與心情無關,但與癌共存的每一刻,一定有時會擔憂、恐懼,對於癌症病友們,涂阿姨有哪些建議呢?
放開心胸接受治療
「我常跟病友們說,對治療的選項要開放心胸坦然接受,不要太擔心還未發生的副作用,或想像會有不好的結果,先保老命比較重要!遇上癌症,就是面對它、處理它、接受它,對於已經治療完的病人,吃得下、睡得著、不煩惱,這三件事最重要!我的癌症病史已經有30年了,從中年到現在可以含飴弄孫,我覺得每多活一天都是賺到的。」雖然每個人的人生經歷不可能百分之百相同,但多年來涂阿姨不吝分享自己的經驗和心得,讓許多癌症病人減少恐懼,增加面對治療的信心。
把病人的命真的當命
「與癌共存」考驗著病人、家屬與醫療團隊三方的長期合作,尤其病人需要家人與醫療團隊的強力支持。涂阿姨說:「我覺得自己從確診癌症、治療、復發、再治療,整段過程都很順利,不曾感到害怕,因為我選擇了自己很信任的醫療團隊,這麼多年了,和信醫院對病人的尊重不曾改變,真的把病人的命當命,讓我覺得很安心。治療時我身體比較虛弱,這時家人的支持就很重要,我們家的家事幾乎是先生一手包辦,我負責煮飯,他負責其他所有事,我先生是畫家,工作時間比較彈性,所以年輕時都是他載我去醫院,看診提早結束的話,我們會去淡水或八里逛街,當作輕鬆的半日遊。」
謝謝涂阿姨和陳老師的邀請,讓我們有機會看見「與癌共存」的生活之道,也見證他們倆人相伴走過的時光,平凡,卻耀眼。
完整版醫訊下載:和信醫訊VOL39
訪談編輯:林若瑜 (文教部)
關鍵字:病友園地
期 數:Vol.39
出版日期:202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