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信醫訊vol.39】重新活得像個人
圖:Simon Hurry on Unsplash提供
「許醫師早!」
大姐中氣十足地走進診間,和前兩次門診比較起來,神態多了幾分從容與輕鬆。
檢查頭上手術傷口無異樣之後,我問:「最近怎麼樣?」病人說:「現在睡得比較好了,傷口不會痛,開始做放射線治療了。」我問:「是呀。我們今天開始可以不用吃類固醇了,應該可以和以前一樣好眠。」病人說:「我覺得自己差很多,不像之前倦怠,事情都不想做,手腳也不靈活…(開刀後)現在我都可以洗碗做家事。」
「活得像個『人』了吧!」 我說,病人和我相視而笑。
這位病人兩個禮拜以來,食慾減弱、提不起勁做事、走路小碎步而易跌倒,同住家人描述病人變得像小孩子一樣,到院前一天頭痛、嗜睡,經檢查確定腦瘤壓迫腦幹,類固醇治療病情有穩定下來,內科照會希望評估手術治療可行性。我那時候排程上已有兩台常規開顱移除腦瘤手術,考慮病情和開刀房器械調度以及自己的能耐後,考決定加刀幫病人解決問題。
開顱手術移除腦瘤,我以切除乾淨為目標要求自己,若是成功執行稍微複雜的approach,自己會覺得很滿意,覺得自己好像打怪成功,可以做「比較難」的手術。術後追蹤MRI看到完全切除,這時成就感又更上一層樓,但是若干時日後,在診間看到病人恢復順利,認知功能、肢體活動也顯著進步,當下還沒什麼特別感覺,往往在下診後走回辦公室路上才輕輕告訴自己:「你好像有點了不起耶。」
以前翻書念過:「看到病人恢復是醫者最珍貴的回饋」,雖然認同,但不知道為什麼覺得木然。隨著經驗累積,處理併發症時看到病人漸漸進步,從四肢無力到能穩穩自己坐在床上,從無法言語到能認得家人並回答單詞,或是病人恢復順利,在診間訴說手術前後的差別與進步,似乎可以感受到:「辛苦都值得了!」看見病人順利康復,不受「手術難易度」、「技巧高不高明」等外在條件左右,這種成就感很實在。
惡性腦瘤,不論原發或轉移,審慎評估適應症,考量自身以及團隊能力,確定器械足夠支援後,即使改變不了疾病終會進展這事實,還是有機會和病人一起把「終點」往後推,同時讓神經功能進步,維持生活品質。就好比重新活得像個「人」。
完整版醫訊下載:和信醫訊VOL39
作 者:許孜榮醫師 (神經外科)
關鍵字:病醫關係
期 數:Vol.39
出版日期:202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