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信醫訊vol.39】外科實習心得
圖:陳昱忻提供
在和信外科是很全面的學習,不僅在照護外科病人的知識、上刀技巧上有所進步,在病歷寫作、批判精神、個案反思、醫學人文討論上皆有涉獵。
三個月期間,我分別跟到整形外科(陳呈峰老師)、泌尿科(林育鴻老師)、胸腔外科(施志勳老師)。外科病人與內科病人不同在於,外科病人住院時間往往不長,照護重點在手術前評估、術後傷口的觀察、追蹤。我認為我很大進步的是,能透過接住院病人時,釐清一項手術的適應症(indication),並思考此一病人的其他處置辦法(alternative management)。
被訓練能夠「主動幫忙」
因外科實習,我生平第一次踏入手術室,有幸陳呈峰老師指導和提供的機會,我能擔任主刀或第一助手的角色。從掌握最基礎的「無菌技術操作」,我也被訓練能夠「主動幫忙」,後者是非常實用且真實的,沒有幫忙過並不會理解那其實是不簡單的工作。當我能夠在刀助學長縫線時,主動夾住很短的線頭,被學長道謝的感覺是很欣喜的。另外,三顧手術房放導尿管、在病人面前打靜脈留滯針,也都是很珍貴的經驗,不僅外科技能學到了,我也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深化理解醫病關係。
學會批判性思考
12週中有9次Journal Club,這也是我外科花費一大時間研讀的項目。延續我研究所的學習,陳醫師透過問題導向式方法,逼迫我們針對學術文章提出異議。每次面對新文章時,我總覺得「啊~想問題好困難喔」,通常文章讀完一遍就是這種感覺,但往往我再深究一次,問題就會被我發現,甚至愈鑽愈深。到了後期,我可以用前期所學去思考「這篇研究怎麼改良會更好」,令人有所成就感的。我也滿意在Journal club的學習態度:有在做整理、不甚理解就去查明,這也讓我每週都有很多收穫 (不管是固化先前所學,或習得新的統計觀念),如今都能挑剔NEJM的文章了,我想之後要帶著批判的態度去閱讀其他文章,已非難事。
在M&M會議上報告
個案反思的訓練當屬在 ‘Mortality & Morbidity Conference’ 上報告,clerk有如此的機會十分難得,指導我的陳一信老師願意花很多時間與我討論個案,討論時也非常看重我的存在,完全讓我與老師處於對等關係,我很感動。付出很多心力,我相信之後會是值得的,即便我所選的case不容易,但正如醫師所說:「當我可以掌握報M&M的方法,炒出一盤像樣的菜色,那之後有峰迴路轉的個案,我就能做出更美味的佳餚」。
圖:陳昱忻提供
把握機會去不同科別跟診
在院期間,我也把握機會去跟不同科別的門診,有乳房外科的余本隆醫師、神經外科的許孜榮醫師、頭頸外科的林敬原醫師,和賴威儒醫師的麻醉術前評估。發揮主動學習的精神,我都盡量把單一次跟診的效用達到最大,也謝謝友善且願意讓我參與的老師們。
不是幫老師看病人,而是看自己的病人
仍有許多知識以外層面的學習,如在醫學人文討論會辯論「醫學生照顧病人是否lawful ?」、「病人不接受醫療處置,醫師是否該說服?」、「醫師珍惜小錯、樂於接受被懲罰的心」、「怎麼應對病人抱怨上一個醫師?」;我在病房讓病人不愉快而道歉的經歷;陳醫師耐心回饋我第一週的入院病摘……。在與主治醫師長期近身的互動下,老師也能適時矯正我的學習態度,印象深刻的如我和夥伴岳昇被糾正:「不要想做是幫老師看病人,我就是在看自己的病人!」秉持這種心態,我能在之後的查房勇敢地請病人脫去衣物,看乳房傷口、做肛門指診,不應該再怕病人拒絕、擔心其袒胸多次好麻煩。上述我都記載進了每日的學習日誌,之後回首一讀想必能會心一笑。我也感謝在和信接觸的人、事,讓我成為一位更好的醫學生/醫師。
完整版醫訊下載:和信醫訊VOL39
作 者: 陳昱忻 (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六年級實習醫學生)
關鍵字:醫學教室
期 數:Vol.39
出版日期:202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