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信醫訊vol.40】口腔癌易「多發」,仔細追蹤很重要!
圖: JAFAR-AHMED-on-Unsplash提供
「癌症病人五年存活率」是評估醫院治療成果的一項重要參考,反映病人開始治療後五年的生存情況,不過想要更客觀評估醫療品質,還須納入更多考量因素,例如病人的癌別和期別、治療方式、整體健康狀況、社經地位、家庭狀況、後續追蹤和支持,以及病人的生活品質。依據本院癌症登記,2015至2019年本院口腔癌病人的五年觀察存活率為73%,優於全國的數據,整體看來,我會將其歸功於病人有良好的家庭支援,加上詳細且不間斷的後續追蹤。
口腔癌為何容易「多發」?
口腔癌是容易「多發」的一種癌別,意思是在其他部位又多次發生癌症,因為病人的整個口腔黏膜甚至到咽喉、食道、肺部,都長期接觸菸、酒、檳榔等致癌物質,所以病變可能發生在很多部位,只是出現症狀的時間早晚不同,只要黏膜還在,就有可能再產生癌症,因此我們常和病人說口腔癌多次發生的機率比其他癌別高。
家庭支持、後續追蹤
仔細、持續的追蹤工作,能幫助口腔癌病人早期發現第二、第三、第四次的癌症,及早處理,這是延長病人存活期的一大關鍵。然而,如何確保病人的追蹤不間斷?這需仰賴兩大條件,第一是家庭支持的力量,就我的觀察,如果這位病人有家人、子女陪著來就醫,手術後有人能幫忙照顧傷口和營養,通常也能按時回來追蹤,治療後復原情況自然比較好,存活期也比較長。第二是良好的醫病關係,台灣因為健保制度的關係,在全台各家醫院掛號、轉診都非常方便,當病人知道自己又再一次得到口腔癌,因而對原本的醫院和醫師失去信心,想要轉到其他醫院治療,這是人之常情,但我會建議病人還是找一位自己信賴的醫師,持續接受治療和追蹤,讓最熟悉您病情的醫師為您做診斷和治療,因為口腔癌容易多次發生,其實從第一次確診口腔癌開始,到往後的五年甚至十年間,醫師需要幫病人一再地檢查、一再進行小手術,不像其他癌症,治療通常集中在前半年或一年間就全部結束,通常口腔癌病人治療完五年內,前面這段時間需要較頻繁的追蹤,五年後仍應該一年追蹤一到兩次。依據我的觀察,本院口腔癌病人多次發生癌症的機率並沒有比較低,不過很多病人都可以及時發現,及時處理好,只要口腔癌病人和醫師能成為好戰友,病人的存活期就有望延長。
站在病人的立場
頭頸癌病人除了手術、放射,較少做化療,因為頭頸癌屬於鱗狀細胞癌,對化療敏感性很弱,而對乳癌和肺癌很有效的標靶治療,對頭頸癌轉移病人的幫助也非常有限。三年多前,頭頸癌免疫治療開始納入健保給付之後,的確幫助到一部分病人,但由於免疫治療費用較高,健保給付條件很嚴苛,真正能獲得給付的病人不多,而頭頸癌病人較多是藍領階級勞工,能自行負擔費用的比例也不高。當病人面臨要不要使用免疫治療的選擇,我們頭頸癌醫療團隊會站在病人和家屬的立場,提供他們客觀的臨床數據,和他們詳細討論,再一起決定下一步的治療計畫。我們很清楚知道醫師對病人溝通的口氣和方式,會深深影響病人接下來要做的決定,而且這個決定對他個人及整個家庭會帶來巨大改變,所以我們了解自己每天的工作不是處理一個人的「病」而已,而是好好對待一個生病的「人」。
完整版醫訊下載:和信醫訊VOL40
受訪者:滕宣德醫師 (耳鼻喉及頭頸外科) / 編輯 : 林若瑜
關鍵字:醫學教室
期 數:Vol.40
出版日期:202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