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信醫訊vol.43】大腸直腸癌的癌前病變守門員: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
圖:freepika提供
當病人自覺有大腸直腸癌症狀,或是做完糞便潛血篩檢結果呈現陽性,接著會進行大腸鏡檢查。在檢查過程中,可能會發現腸道黏膜上有一些比較大片的腫瘤,這些腫瘤不適合直接用內視鏡切除,但也不至於需要做手術切除腸道和周圍淋巴組織,這種懷疑是良性,但醫師沒辦法100%確定的情況,我們可以選擇一種方式來做診療,就是「內視鏡下黏膜剝離術」。
「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進行方式
進行「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對病人來說和做大腸鏡檢查的感覺類似,需要全身麻醉,但執行時間比做大腸鏡檢查長。手術過程中,醫師會使用特殊的電燒和刀具,經由大腸鏡將腫瘤周圍黏膜上的一塊組織剝離出來,通常大小約為2至4公分。這樣的組織可以送交病理檢查,以確認它屬於良性、原位癌或是惡性腫瘤。
圖:許昱裕繪
能治療也能輔助診斷
基本上進行「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只會切除掉黏膜和黏膜下一點點的組織,對於治療惡性腫瘤是不夠的。因此,通常醫師會選擇做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是考量腫瘤雖然比較大片,但應該沒未達到惡性腫瘤的程度,也還沒有侵犯到較深層的腸道組織。這種手術方式還有一個好處,就是醫師可以將黏膜做較大範圍的切除、整片剝離,然後交給病檢科醫師做化驗,如果沒有將整片腫瘤組織拿掉,只在一大片有病灶的組織中選幾個點來做切片檢查,最終只能確定這幾個點是否屬於良性,但沒有辦法100%確定整片組織都是良性,所以用黏膜下剝離術將整片病灶組織拿掉,同時是治療也是較好的診斷方式。
做完黏膜下剝離術,如果病理檢查結果顯示腫瘤是良性腫瘤或原位癌,則不必再做其他治療,之後的追蹤就和良性大腸瘜肉的追蹤方式相同。但若檢查顯示有惡性腫瘤,則可能需要進行標準的癌症治療,以手術切除腸道和周圍淋巴。
瘜肉越大、越扁平、表面越不規則,變成惡性腫瘤機率越高
「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目前仍屬於自費,優點在於不用動大手術就可以把腸道病灶拿掉。根據目前大腸直腸癌形成的理論來看,惡性腫瘤是腸道黏膜早期病變(良性瘜肉)隨著時間、慢慢演變而成的,而統計上發現,瘜肉越大、越扁平、表面越不規則,將來會轉變為惡性的機率就越高,因此,如果我們能用黏膜下剝離術切除較大顆的扁平狀瘜肉,就可以成功避免這塊瘜肉經過多年演變成癌症。最後提醒,大部分的大腸直腸癌都是從瘜肉演變而來的,因此無論是篩檢到腸道內有瘜肉或是較大的扁平腫瘤,都建議在早期進行切除,以避免其進一步發展成更嚴重的問題。
完整版醫訊下載:和信醫訊VOL43
作 者:黃一平醫師 (大腸直腸外科) / 訪輯 : 林若瑜 (文教部)
關鍵字:醫學教室
期 數:Vol.43
出版日期:202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