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信醫訊vol.47】打造全民癌症防線:《癌症防治法》的誕生之路
圖:Possessed Photography on Unsplash提供
靈感來自美國:從觀察他國經驗到萌發改革念頭
早在1971年,美國就已頒布《國家癌症法》(National Cancer Act),擴大國家癌症研究所的經費與規模,全面推動全國性的癌症防治。自1982年起,癌症首次成為我國十大死因之首,其發生與死亡人數更逐年攀升。當時,曾在美國參與醫學工作的黃達夫教授,親身見證美國如何從制度著手對抗癌症。他回憶老師 Dr. R. Wayne Rundles 身為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主席,曾經發起全國性禁菸活動,進而影響肺癌發生率大幅下降的蝴蝶效應,這些經驗讓他深信制度改革的重要性,於是返台後,著手推動屬於台灣的癌症防治法。
聚焦預防與整合:台灣版法案的核心理念
黃達夫教授與放腫科鄭鴻鈞醫師、醫療政策研究室葉玲玲主任三人合作草擬《癌症防治法》,並邀請時任立法委員賴清德負責提案。與其他版本相比,這份法案特別強調初期預防與資源整合,包括建立癌症資料庫及健全防治系統。黃教授認為,應參考美國經驗但更進一步,把資源投注在「疾病尚未發生時」的健康教育與預防觀念推廣。他強調:「等病人得到癌症再治療是下策,能夠預防發生才是上上策。」這項理念也清楚體現在《癌症防治法》第四條與第九條,將「防癌教育」、「癌症篩檢」列為防治工作的第一要務。
立法之路漫長卻關鍵:為防癌政策奠下基石
這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癌症防治法》,從初步草擬到最後三讀通過,歷經兩個立法院會期,終於在2003年4月29日完成立法程序,並於同年5月21日正式公告。它不僅是台灣首部專門針對癌症防治的法律,也為日後政府防癌政策的制定與執行提供了法源依據與行動方針。這項立法成果,象徵著從個人理念出發,如何透過跨專業合作與政治推動,最終成就全民健康的保障機制。
完整版醫訊下載:和信醫訊VOL47
作 者:黃達夫教授口述; 林若諭整理
關鍵字:專題報導
期 數:Vol.47
出版日期:202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