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信醫訊vol.47】精準醫療於大腸直腸癌的應用

圖:pch.vector on Freepik提供
精準醫療,為每一位病人「對症下藥」
過去,癌症治療多半依賴統一的標準療程,不管病人本身的體質或腫瘤特性為何,使用的藥物幾乎都一樣。假設現在有一百位病人,我們會將同一個藥物用在這一百個人身上,誰有效誰沒效,試了才知道。
但現在我們很清楚,每個人身上的腫瘤基因都不同,它們的基因組成、反應模式都各有差異。精準醫療,就是根據這些差異,幫助我們找到「最適合」的治療方案。舉例來說,我們會透過腫瘤基因檢測,分析病人的腫瘤是否有特定的基因突變,然後依此挑選化療藥物或標靶藥物,讓治療效果最大化,同時副作用也能降到最低。
為什麼在大腸直腸癌中,精準醫療特別重要?
大腸直腸癌是台灣常見的癌症之一,尤其當病情進展到第四期、甚至發生轉移時,傳統治療常常面臨瓶頸。這時候,精準醫療可以幫我們打開另一扇門。
在臨床上,我會建議病人進行幾項關鍵基因的檢測,包括:
- RAS基因:是最基本的檢查。檢測病人的RAS基因有沒有突變,能得知抗表皮生長因子受體(Anti-EGFR)和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Anti-VEGF)兩種標靶藥物,應該使用哪一種比較適合。
- BRAF基因:一旦檢出突變,現在已有對應的BRAF抑制劑,讓治療多一個選項。
- MSI-H(微衛星體不穩定性高):若病人有這樣的基因突變,表示可考慮使用免疫治療。
- HER2過度表現:雖然不常見,僅有不到5%大腸直腸癌病人擁有,但若出現,使用抗HER2的標靶藥也是可行的方向。
- NTRK融合基因:極少見,一旦出現,就能使用NTRK抑制劑。
這些檢測就像是「精密導航」,幫我們找出最有機會擊中腫瘤的武器。
免疫治療不是萬靈丹,但對某些人是關鍵
許多病人問我:「免疫治療是不是真的很神?」坦白說,雖然免疫治療現在已經很熱門,例如「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最早是用在轉移性黑色素癌,後來也運用在肺癌等,越來越多癌症都能使用免疫治療,但對大腸直腸癌病人來說,並非所有人都適用。只有當腫瘤具有MSI-H基因變異時,免疫治療的成功機率才會大幅提高,如果沒有,治療效果就不顯著,不建議病人使用。
一般來說,免疫治療的副作用比較輕微,但仍有少數病人可能會產生特別的自體免疫反應,像是皮膚起疹起水泡、腹瀉、肝指數上升或久咳不癒。因此,我都會提醒病人,如果治療期間有任何症狀持續無法改善,一定要在回診讓醫師了解,評估是不是免疫治療的副作用,進一步判斷是否停藥或是繼續治療。
我們離「癌症個人化治療」已不遠
精準醫療的進步,不僅是科技的突破,更是對病人最大的福音。我們不再把所有病人當成「同一種癌症」來治療,而是根據每個人的基因輪廓,打造專屬的抗癌策略。這是一種更個人化、更有效、更有希望的方式。
完整版醫訊下載:和信醫訊VOL47
受訪者:黃國珵醫師 (腫瘤內科) / 林若瑜整理
關鍵字:醫學教室
期 數:Vol.47
出版日期:202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