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信醫院雙週刊310】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序《當呼吸化為空氣》
幾個月前我讀完《When Breath Becomes Air》這本書,感動之餘寫了一篇書摘發表於「民報」,文末我寫道,聽說台灣已獲得這本書中譯本的授權,衷心期待不久台灣將會有更多與我一樣深受感動的讀者。想不到「時報文化」幾天前來信告知,名譯作家唐勤已完稿,而這本書的中文版即將問世,並邀我作序。
作者保羅.卡拉尼提醫師(Dr. Paul Kalanithi)是一位印度裔的美國神經外科醫師兼作家,他在史丹福大學主修英國文學與人類生物學,並獲得文學(史丹福)與哲學(劍橋)碩士,而後畢業於耶魯大學醫學院。畢業後在史丹福大學醫院接受神經外科住院醫師訓練,卻在生涯的巔峰,發現末期癌症,而三十七歲英年早逝。這本書就是他在燦爛人生結束前,寫下的規劃生涯、探索人生意義,以及面對死亡的心路歷程。
他描述自己透過文學與哲學,更了解別人的經驗,並由此激發道德反思,追尋生命意義。同時,由於對人類生物學的興趣,了解每個人都是透過大腦的各種功能建立人際關係,而認識自己的人生,最後他決定棄文從醫,以期深入探索生命。畢業時,雖然同學多以將來就業的生活品質為選擇臨床科系之主要考量,他卻因深受一位神經外科醫師對腦瘤病童的母親真誠解釋病情的態度所感動,而發現神經外科最具道德、情緒、智能、體力的挑戰,並能滿足他對神經科學的喜愛。
發現癌症以後,他的專科醫師始終拒絕回答他「還能再活多久」,但卻一再提醒他,最重要的是思索人生的價值。當他接受標靶治療而好轉時,他告訴醫師,他發現「以自己的專長幫助病人」是他的人生最高價值,因此選擇回到醫院繼續為病人開刀,直到癌症復發才作罷。他細膩地描述外科生涯最後一天的所做與所想,字裡行間充滿敬業、關愛的情懷,顯示保羅是一位實至名歸「將病人擺在第一順位」的良醫。
他與也是醫師的夫人共同勇敢面對疾病與死亡的挑戰,並決定孕育他們的新生命,「唯有這樣,我們才能抱著希望繼續活下去,而不是只在等待死亡。」後來當生命瀕臨末期時,這一天比一天長大的嬰孩果然成為他對「將來」唯一的希望。他倆共同討論生命末期的各種選擇,而決定不要插管,要有尊嚴、舒適的死亡。最後在家人(包括不到一歲的小女兒)的圍繞下,有機會向大家道謝告別,而後以靜脈注射藥品緩解呼吸的急促、困難,在家人的祝福聲中過世。
本書的最後一章,由他夫人露西執筆,感人至深。她在保羅過世十個月後,在《紐約時報》發表的一篇題名為〈我的婚姻並沒有因為我成為寡婦而結束〉(My Marriage Didn’t End When I Became a Widow)(2016.1.6),更令人讚羨這對堪稱情聖的夫妻。
我衷心希望台灣會有更多年輕人由這本書得到激勵,而加入醫療行列,扭轉當前士氣低迷、「四大皆空」的醫界頹勢。最後我也在此恭喜譯者,能以優雅的文筆將這本好書介紹給更多的國人。
完整版雙周刊請下載: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與您310
作者/編者:賴其萬 (醫學教育講座教授兼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關鍵字:醫護故事
期數:310
出版日期:2016/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