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信醫院雙週刊316】孤獨比肥胖更可怕!
看了這些研究,你是否有同感,當我們在為自己是否得哪個病;為身體檢查某些「不及格」的數字煩惱時,我們是否要提醒自己,這些「煩惱」已經在危害我們的健康了?
與惠特曼(Walt Whitman,1819-1892)一同被奉為美國最偉大詩人的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1866)把孤獨感描述為「不可丈量的恐怖」(the Horror not to be surveyed,),那是一種悄無聲息的傷害。在英國,它的危害甚至更嚴重:英國政府認為它應該被嚴肅對待的公共衛生課題,值得公共資金的投入和舉國關注。
【紐約時報】最近一篇文章指出,學者已經發現,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孤獨與生理疾病還有行為與認知能力下降都有關聯。孤獨也比肥胖更可能預示人的早逝。
英國的中央與地方政府和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ational Health Service)合作、致力於減緩孤獨現象的計畫正在數十個城鎮興起。就連消防隊也受了相關訓練,除了查看民宅的防火安全,他們也要注意屋主是否有與世隔絕的跡象。
眾所周詳,長壽的日本高齡化的社會有許多隱憂,2015年統計,日本有四分之一的人口在65歲以上,獨居老人多達600萬名。多數獨居老人在家中發生意外時,因為自尊心作祟不願向社區求助,或是心臟病發無法及時向外界求救所導致死亡的案例,當地稱為「孤獨死」(Kodokushi, lonely death),平均每年大約有4萬起,而專門處理「孤獨死」房間跟遺物的業者被稱為「特殊清掃業者」。
最近出版的一本書【那些死亡教我們怎麼活】(時報出版社) ,就是一位近距離接觸遺體的清理師二十年全紀錄,他親筆寫下每個房間的人生故事和生死思索!在清理有形之物的過程中,許多無形之物也隨之浮現,過「死亡」,悟出「生存」真意的生命書寫!
該書扉頁寫著;
人似乎要站在死亡面前,才看得清生命的輕重!
25個死亡房間,25個一輩子受用的人生啟示。
清掃死亡現場,一個最接近生命真相的工作。
每個房間故事,都是你梳理人生的契機!
這些死亡將帶你看清什麼是人生最重要的事!
這一位從事死亡現場清理工作者20年的生命思索和人生體悟,他將工作中所見所思化成文字,與世人分享他因這份獨特工作而獲得的生命體悟。在一次次面對不堪但必然的生命結局後,他漸漸知曉生命無常的本質,也發現他的工作不只是單純的清掃,而是消除死亡的痕跡,為在世者建構重新出發的勇氣,將死轉化為生的奇妙旅程。他所清掃的每個房間都有個動人的人生故事,也是一次生死的思索。人似乎要站在死亡面前,才看得清生命的輕重。死亡現場,不是只有無盡黑暗和淚水,它是看清人生的鏡子,湧現生命力量的地方!掃死亡現場,不只是清理有形之物,也是一次次生命的重整!
台灣老人286萬人,獨居老人4萬7716人
台灣人口老化,根據衛福部社家署的統計,截至今年6月為止,台灣65歲以上的長輩共有286萬8163人,其中獨居長者有4萬7716人,占65歲以上長者人口的1.7%。衛福部社家署表示,將會透過電話問安、訪視、陪同就醫等社會協助,關懷這些沒有家屬陪伴的獨居長者。這些獨居長者中,以今年6月的最新統計看來,男獨居長者有2萬1263人,女有2萬6453人,女性略多於男性。
英國與美國更嚴重,65歲以上的民眾大約每三人裡就有一人獨居,而美國年齡在85歲以上的人,有一半是獨居。兩國的研究都顯示,60歲以上者老境孤獨的比例在10%到46%之間。
保羅‧坎恩(Paul Cann) 一位老齡英國(Age UK)牛津郡分部的行政主管,也是有五年歷史的倫敦「終結孤獨」倡議行動(The Campaign ot End Loneliness)的發起人。他說;「每個人都該關心孤獨這件事。」
抑鬱症可能是疾病的第一個症狀
長期孤獨者成為憂鬱症病人,並不令人感到意外。 「孤獨對個人健康與自主生活能力的深刻影響,是很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加州大學三藩市分校的老齡醫學專家卡拉‧M‧佩里西諾托(Dr. Carla M. Perissinotto)說;「不論從醫學或道德的眼光來看,我們都不能再忽略那些覺得自己孤單或不受重視的長者了。」
事實上,值得大家重視的,精神疾病並不一定是獨立存在的,它也可能是其它疾病的一個前驅症狀。這是發表在《心理治療與心身醫學期刊》(”Journal of Psychotherapy and Psychosomatics”)上的一項義大利研究所提出的觀點。根據這項研究,抑鬱症是另一種疾病最常見的早期症狀。
來自佛羅倫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對探討在精神方面顯現出的各種疾病的早期症狀的 21 項研究開展了分析。他們發現,抑鬱症是其他疾病的最常見的情感性前驅症狀。經常有報告,抑鬱症與庫興氏綜合征、甲狀腺功能減退、甲狀旁腺功能亢進、胰腺癌和肺癌、心肌梗塞、威爾遜氏病以及愛滋病相關聯。
焦慮和煩躁易怒的出現可能與抑鬱症有關,但焦慮和煩躁易怒本身較少成為其他疾病的早期症狀。僅發現躁狂症與威爾遜氏病相關。
研究人員警告,應對看似僅僅表現出精神病症狀的病例進行醫學檢查。但是,醫生應該認識到一個事實:焦慮和煩躁易怒主要會影響人的情緒,這可能先于各種生理疾病的發生。
憂鬱危害超過心血管、呼吸疾病、癌症及愛滋病
憂鬱是不是腦細胞功能障礙?《神經科學趨勢》(Trends in Neurosciences)雜誌發表的一項綜述指出,嚴重憂鬱是世界範圍內導致殘疾的首要原因,大約六分之一的人在生命中的某個時段會出現嚴重憂鬱,其危害超過心血管和呼吸疾病、癌症及愛滋病。
20世紀90年代以來就一直在研究孤獨感的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心理學教授約翰•T•卡奇奧波(John T. Cacioppo),說,孤獨感與口渴、饑餓、疼痛很相似,是一種反向訊號。他說,拒絕承認自己的孤獨感,就像拒絕承認自己餓了一樣,沒有意義。不過他也說,「孤獨」這個字本身有負面涵義,意味著一個人不善社交或無法自立更生。大部分打電話尋求協助的「孤獨人」只會問;「怎麼烤火雞」這種問題;有些人一天會打上好幾通。只有極少數人會坦誠地討論自己的孤單感受。
最擔心的不是那些打電話來的人,而是那些因為孤獨而過度憂鬱,以至於連電話也不想打的人。對於最難接觸到的人群,我們需要引起更多的重視。但卡奇奧波對Silver Line這類努力表示贊許,但他也警告,孤獨的問題還有很多細分,解決之道也不如表面看來那麼顯而易見。也就是說,電話專線能幫人暫時緩解孤獨的感覺,卻不太可能降低長期的孤獨感。
9個美國青少年中就有1個患憂鬱症
憂鬱症並非獨居者的「專利」,據美國政府統計,僅1年內美國便有300萬青少年憂鬱症發作。近年來,美國12至17歲年齡段內青少年因憂鬱症接受治療的人數穩步攀升。
以2014年為例,美國因憂鬱症接受治療的青少年達1/9,其症狀包括失眠、注意力不集中、不願參加活動、自尊心驟降及其他症狀等。
以該年份具體各州統計資料舉例,青少年憂鬱症年均患病率如下: 俄勒岡州刷新紀錄,為14.6%;華盛頓為12%;亞利桑那與猶他兩州數值較接近,分別為13.2%、12.5%;其他州如緬因、威斯康星、印第安那、佛吉尼亞等地則均高於12%。
美國國家心理衛生研究所列出了可能的憂鬱症症狀,包括一天中大部分時間感到悲傷、空虛、憤怒、絕望,甚至因瑣事而沮喪,對曾經充滿熱情的事物喪失興趣,體重驟增或驟減,出現自殺的念頭,記憶力出現障礙,有些人則會行動與說話遲緩、感到疲倦、否定自我價值等。
美國藥物濫用與心理健康服務局(SAMHSA)心理健康服務中心主任Paolo del Vecchio指出,青春期對於一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青少年患憂鬱症後如果不接受有效治療,可能產生不良後果,除接受有效治療外,父母、老師以及社區所有成員均應共同努力,向需要幫助的青少年伸出援助之手。
抑鬱症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預測
除了打電話對孤獨及憂鬱症病人有幫助,本刊曾報導過,根據美國研究指出,,可以根據人的線上溝通方式推論出其心理健康狀況。 利用 Facebook 和 Twitter 的資料能夠預測女性是否會發生產後抑鬱症。 這是雷德蒙微軟研究實驗室主任 Eric Horovitz 在芝加哥美國科學推進協會 (AAAS) 年會作出的報告。
Horovitz 和他的研究小組分析了將近 3,000 位母親公開發佈的 Twitter 資料等資訊。 他們還發現線上論壇中有幾十位母親願意參加研究並允許研究人員訪問她們的 Facebook 資料,因此也對其進行了額外研究。 科學家研究了這些母親在分娩前後三個月的線上活動情況。研究人員根據分娩前三個月的活動模式能夠預測出女性分娩後是否會發生任何形式的產後抑鬱症,準確率達 70%。
腸道微生物控制我們的心情嗎?
影響人心情的因素幾乎無所不在,你相信連腸道微生物也會控制我們的心情嗎?研究指出,我們的身體含有的細菌比細胞多十倍,總細菌DNA中估計有330萬個基因,這是人類基因數量的160倍。我們的腸宿主約一公斤的細菌,有助於消化和代謝食物,生產維生素和保護我們免受感染。
但最近很多近研究揭示了這些微生物的新的和未預期的作用。有證據表明,腸道細菌可以保護或從炎症到糖尿病和肥胖的病理學傾向。而且,一個非凡的資料表明,他們甚至可以影響我們的心情和行為。
抑鬱症實際上是一種傳染病?
最「危言聳聽」的研究,甚至認為「重度憂鬱症」(MDD)應重新歸類為一種傳染病,石溪大學心理學和放射學的副教授Turhan Canli博士研究發現,相關結果發表在《情緒和焦慮症生物學》(Biology of Mood & Anxiety Disorders)。
Canli指出,寄生蟲、細菌或病毒感染可能導致嚴重抑鬱症。他舉了例子,說明這些微生物導致抑鬱症發病的可能途徑。
MDD仍然是常見疾病,發病率15%-20%。復發常見。由於本病的致病方面沒有明確的定義,明確病因仍然是最重要的,以幫助改善護理工作。
Canli博士建議重新界定該疾病為某種形式的傳染病,未來的研究應著眼於寄生蟲,細菌或病毒感染在憂鬱症的發病中發揮的作用。
他指出,憂鬱症患者表現出疾病行為,如能量損失;而MDD炎症標誌物也表明疾病相關的起源。其次,證據表明寄生蟲、細菌和病毒感染影響人們情緒行為。第三,Canli博士將人體看做一個微生物生態系統,介紹了遺傳學方面的作用。 他建議進行大規模的研究以確定感染和抑鬱症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係。
煩惱已經在危害我們的健康了
看了這些研究,你是否有同感,當我們在為自己是否得哪個病;為身體檢查某些「不及格」的數字煩惱時,我們是否要提醒自己,這些「煩惱」已經在危害我們的健康了?
完整版雙周刊請下載: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與您316
作者/編者:于思
關鍵字:身心調適
期數:316
出版日期:2016/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