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信醫院雙週刊316】妳也是我的家人
「我會把孩子們都叫回來,我要他們都認識妳,因為妳也是我的家人。」……
終於要見到自己的救命恩人了。
雖然是在自己的家裡,還有兩個女兒和兒子陪伴,莉莉安‧杜伊斯依然坐立難安,掩不住心中的激動和期待,不時起身走動,東摸摸,西蹭蹭,打發等待的時間。
二○一三年一月,診斷出骨髓性白血病後,莉莉安的世界整個崩潰。醫師說,唯一存活的機會就是接受骨髓移植。但接下來的折磨還有得受:要找到相容的配對。那不僅要等待,還得看機緣。
幸運的是,醫院很快傳來好消息:找到了,並決定了移植的日期。
「妳的幹細胞來了,就等解凍,大約下午一點左右。」護士說。
果不其然,下午一點,移植開始。
莉莉安看著看著盛裝她新骨髓的袋子,內心充滿希望和感激。
兒子布列爾彈著四弦琴,大女兒雪薴準備了點心糕餅,在病房裡開了個小派對,慶祝她的異體移植,慶祝她獲得新的生命。
但莉莉安心裡想著的卻是另一個人,那個住進了她身體內裡的「陌生人」。
移植後,一百天之內都要接受追蹤,定期到醫院做治療、調整、檢查,還有,就是等待,等待所有的不確定確定下來。
這段難捱等待期間,最令她開心的是,她獲准可以和那個住進自己體內的陌生人連絡。按照規定,兩人不得知道彼此的姓名和住址,但透過醫院,可以相互交換書信、卡片和小禮物。
同樣是按照規定,匿名交往為期至少一年。
一年過去,但仍然要等待,等待醫院的通知。所幸莉莉安已經習慣等待,何況她有信心,那個住進了她體內的無名氏早已經和自己一樣全新接納了對方。
兩個星期後,醫院來電,傳來所有她想要的細節:她的名字:珍妮,家住科羅拉多,還有她的電話號碼及電郵信箱。
迫不及待撥號,傳簡訊。
回電立刻打來。抓起電話,話筒那頭傳來年輕開朗的笑聲,第一次聊上天,彷彿找到失散已久的老友,迫不及待約見面。但是,天呀!路途那麼遙遠,一個在佛羅里達,一個在科羅拉多。
「我年輕,我去看妳。」珍妮脫口而出。
「我會把孩子們都叫回來,我要他們都認識妳,因為妳也是我的家人。」
等待已久的一天終於來臨。從那天看著新骨髓從袋子裡流入自己體內的那一刻起,莉莉安就想要擁抱這個不認識的捐贈者,感謝他或她在自己生命中有如天使般地介入自己的人生,就此扭轉了生命的軌跡。
孩子們全都趕回來。回想當初,母親陷入性命交關的危難之際,姊弟妹三個,儘管身上流著母親賜給他們的血液,卻全然束手無策,只能指望著世界某個地方有人為他們打開一道門。
如今,無意間打開那道門的人進來了。
宛如母女,兩人相擁而泣。莉莉安年長,卻覺得自己是女兒,珍妮雖然年輕許多,她卻覺得她才是母親,因為她因她而再生。這種奇妙的生命傳遞在兩個人之間創造了意想不到感情,將她們聯繫起來成為一體,成為真正的家人。
莉莉安的小女兒艾敦結婚,珍妮還特地趕去,大姊般地幫忙籌備,裡裡外外打點一切,彷彿嫁自家的小妹。
接著,莉莉安回訪科羅拉多,受到珍妮家人的熱烈接待。「他們簡直把我當成了搖滾巨星。」莉莉安說。
莉莉安最近一次到醫院回診,邀請珍妮作陪,循著她從入院到重生的每一階段,讓珍妮分享奇蹟發生的整個過程,介紹她認識每一個人,包括醫師及護士,並希望藉此鼓舞其他病人。
一般來說,醫院並不會同時接待受贈者與捐贈者,但對她們的到訪整個醫療團隊卻做出熱烈回應,並為她們的友誼喝采。
兩人時時保持聯繫,簡訊、電郵不斷,儘管只是簡單的問候或致意,但她們也彼此交心,從個人、家庭到工作無所不談,結為莫逆。
一段骨髓移植的機緣,成就了一份情誼。莉莉安說:「我們深厚連結並不僅僅是基因而已,更是彼此的愛,是親情。」(取材自MD Anderson)
完整版雙周刊請下載: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與您316
作者/編者:鄧伯宸、陳榮隆醫師 審訂
關鍵字:病人故事
期數:316
出版日期:2016/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