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信醫院雙週刊321】這仁慈並不殘酷
也許,「殘酷的仁慈」這詞藻太犀利、太朗朗上口,身為兒童癌症第一線執業超過三十年醫師的我,這句話卻常莫名其妙地被曲解成為冷箭,不知在何時從何處射出,卻往往足以讓我午夜夢迴淚滿襟。……
當一位年輕的加護病房醫師喊出:「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並提出自己的善終宣言,對於這縱貫古今、橫跨中外,考倒多少思想家,難以觸碰的死亡之問,而這位醫師,可能還很久的未來自己才會真正面臨,卻能如此豁達的早有定見,我卻不知該如何下註解!也許,「殘酷的仁慈」這詞藻太犀利、太朗朗上口,身為兒童癌症第一線執業超過三十年醫師的我,這句話卻常莫名其妙地被曲解成為冷箭,不知在何時從何處射出,卻往往足以讓我午夜夢迴淚滿襟。
是的,面對千百種的生命觀,面對日新月異的醫療突破,我一直的信念是,當我盡所能提供完整資訊,而與病人及其家屬做好選擇後,就全力朝捍衛病人的生命觀奮鬥,希冀都能求仁、結善果,但如遇不幸發展,這在越尖端越激進的醫療越常碰到,是否該稱之為殘酷呢?
當小蓓的淋巴瘤在自體周邊血造血幹細胞移植不到半年內復發,來求助時,她堅定的以「五月天」歌詞中「我要以剛克剛」明志,我們與她共同走過異體幹細胞移植,卻遭遇很多併發症,在她生命的最後半年,包括需短暫使用呼吸器、洗腎,雖然咬緊牙關一一撐過去。但最後癌細胞還是反撲,她才宣告放手。這仁慈殘酷嗎?
但許多與小蓓同樣狀況,卻經異體幹細胞移植成功挽回生命。他們如果沒堅持這所謂殘酷的路,像最近參加骨髓捐贈相見歡的小偉,能成為社會的骨幹,並向九年前的救命恩人親口道感恩嗎?
當最初在台灣,高風險轉移性神經母細胞瘤近乎百分之百存活不到五年的早期,欣愉的爸爸在延宕一個多月的考慮後,毅然決然投入高風險的較殘酷的周邊血幹細胞移植療程;走過了神經母細胞瘤兩年多,又發生血癌,又毅然決然投入高風險的較殘酷的臍帶血移植,十年後她的努力不懈使她榮獲總統教育獎。如果沒堅持,她辦得到嗎?
由於在先進國家,兒童癌症治癒率已達八成。加拿大最近在2017年的臨床癌症雜誌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發表的研究指出,在安大列省,生命末期的兒童癌症病人尚有40.6%還在接受高強度治療;即使在近年緩和團隊已常規參與兒童癌症治療,在生命最後三十天還住加護病房甚至使用呼吸器的風險,還比之前高達五倍以上。
在如此重視善終品質的國家尚且如此,顯示醫療雖然明顯進步,但在最終一刻的生死關頭,尺寸的拿捏確實困難。當確定無效醫療的證據斬釘斷鐵,誰也不會輕啟被謔稱的「殘酷的仁慈」。但當有成功機率,請尊重主治醫師與病人達成的生命價值捍衛決議。畢竟,每個人的生命觀是如此的不同啊!
小時候,論語是最常背誦的文言文,進學篇裡有一段;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那純真年代,之乎者也,搖頭晃腦一番,小腦袋對死亡之事,依然懵懂,但隱約感覺,「生」才是重心。在面臨死亡時,人不應改變其原有的操守,所以,求生面死應尊重個人抉擇的生命悍衛方式。我鼓勵自己,切莫因噎廢食,雖然,「死」仍然是眾思想家想破頭的大哉問!
完整版雙週刊請下載: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與您321
作者/編者:陳榮隆 醫師(小兒腫瘤科)
關鍵字:醫護故事
期數:321
出版日期:2017/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