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信醫院雙週刊325】乳癌病人不要怕大豆食品!
Cancer期刊最新研究:大豆食品可能會減少乳癌病人死亡率
亞洲國家的高大豆食品攝取可能與低乳癌發生率有關。我相信凡事適可而止,大豆食品也是如此。至於萃取的大豆異黃酮補給品,則是應該迴避,直到有明確科學證據支持它的效用,才能受到推薦。……
這個月初發表在Cancer醫學雜誌的一篇有關飲食中的大豆異黃酮(isoflavone)量與乳癌病人死亡率之相關性。這個由三個國家(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的六個研究機構合作,長期追蹤(平均追蹤期是9.4年)近七千名乳癌病人存活的大型研究,得到的結論是北美洲罹患乳癌的婦女當中,較高的大豆異黃酮飲食習慣,死亡率(all-cause mortality)比低大豆異黃酮飲食者少了21%。換句話說,大豆食品可能會減少死亡率。
十幾年前乳癌病人曾不敢吃大豆食品
儘管這個研究的設計與規模已經是盡量地周延,如同多數的飲食或食物補給品(diet or supplements)研究的先天性受限(見後續的討論),這篇報導的結論只能說是自從90年代以來,上千篇有關大豆食品或大豆異黃酮與癌症,特別是乳癌之相關研究文獻增添一筆資料,而不是蓋棺論定地鼓勵大眾多吃大豆食品或大豆異黃酮補給品。
回想2005年前後,在波士頓行醫時,幾乎我的每個乳癌病人都會問到大豆食品與大豆異黃酮的安全性問題,擔心大豆異黃酮的植物性雌激素(phytoestrogen)特性是否對乳癌有負面的影響。西方國家對大豆食品的愛與懼,在過去二十多年來,像是乘雲霄飛車般,幾乎是大起大落。然而,這句通俗的英文諺語:The devil is in the details,可說是一語道盡試圖對這個議題做出結論的困難性。
亞洲婦女乳癌罹患率接近西方婦女
今天,美國的乳癌發生率曲線有稍微下滑的趨勢,亞洲國家的乳癌發生率反而是在急起直追。反觀幾十年前,亞洲國家的低乳癌發生率是令人稱羨的。到底亞洲國家的乳癌低罹患率是因為先天體質與基因的優勢呢?或是後天生活與飲食習慣所致?移民至高乳癌發生率國家的亞洲婦女,仍然有低乳癌發生率。但是她們在西方國家出生長大的女兒、孫女們,乳癌機率則接近西方婦女的罹患率。這是乳癌與後天生活與飲食習慣息息相關的最有力證據。
亞洲飲食習慣不同於西方是大量的大豆食品
亞洲國家的飲食習慣中,獨樹一幟不同於西方飲食內容之處,是大量的大豆食品。舉例來說,饌食傳統食物的日本婦女及中國婦女,平均的每日大豆異黃酮攝取量是25-50mg,西方飲食的平均每日大豆異黃酮攝取量則是不到3mg!這篇最新發表的大豆異黃酮流行病學研究,根據飲食問卷調查(food frequency questionnaire, FFQ),將平均的每日大豆異黃酮攝取量分為四組,而最高的大豆異黃酮攝取組,也只不過是大於或等於1.49mg。這樣巨大的流行病學統計數據差異,令人懷疑所謂高大豆異黃酮攝取可能降低死亡率結論的正確性。這篇文章的作者在最後討論裡,指出大豆異黃酮攝取量與社經地位、教育程度、身高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休閒活動內容、抽菸與飲酒習慣等等,有明顯的相關性。
特別選購豆漿、豆腐的美國人較重視健康
筆者在美國生活起居多年,深深體會除非住家靠近中國城,想要多食用大豆食品是不容易的。在一般超市雖然也有大豆食品,如美國式豆漿及盒裝豆腐,畢竟是選擇有限,而且口味與價錢遠不如中國城超市的售品。問題是豆漿也好,豆腐也好,都是要短時間內食用的,以免食物腐敗;對於沒有時間常常開車進中國城買菜的我而言,我們家的大豆食品食用率只是每兩個月左右有個三五天的高峰,但是我相信我們的大豆異黃酮攝取量仍然會落在最高組。一般會特別選擇購買豆漿、豆腐的美國人,通常有較高的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教育程度,較為重視健康的生活習性-包括維持理想的身高體重指數、不抽菸、少喝酒、有良好的休閒活動等等。這些都是被反覆證實與減少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的重要因素。因此大豆異黃酮攝取量也許與死亡率完全無關。
大豆異黃酮能夠抑制各種癌細胞株
回到二十年前科學界開始對大豆異黃酮的好奇,是起始於上述的流行病學觀察-亞洲國家婦女的低乳癌發生率,以及亞洲飲食中的大量大豆食品。大豆食品中的大豆異黃酮立即吸引科學界的注意。一來,在大自然界裡,唯有大豆食品有高量的大豆異黃酮。二來,細胞培養實驗觀察到大豆異黃酮能夠抑制各種癌細胞株(cancer cell lines)的生長。由於大豆異黃酮的化學結構類似雌激素(estrogen),更吸引科學界假設它在乳癌防治上的可能角色。
大豆異黃酮可以結合雌激素受體(estrogen receptor, ER)。類似泰莫西芬(tamoxifen)-重要的乳癌荷爾蒙治療藥,大豆異黃酮可以結合ERα及ERβ兩種不同的雌激素受體。刺激ERα會造成乳房上皮細胞的增生;刺激ERβ則有相反的作用。大豆異黃酮如同泰莫西芬,與ERβ有較強的結合,因此可能有抑制乳癌細胞的效果。但是證實一個假設,讓它成為定論,而且提供給政府做為公共衛生政策措施(鼓勵大豆農產、鼓勵大眾消費),是極端不容易的。二十年間的研究,包括幾個流行病學回顧已得乳癌病人的飲食型態探討,得到的結論並不一致。但是,這些流行病學報告,如果沒有看到大豆食品或大豆異黃酮補給品的益處,至少也沒有害處。
Dr. William Helferich研究造成大眾恐慌
造成大眾恐慌的研究報告主要是因為由Dr. William Helferich在伊利諾大學的小白鼠乳癌實驗結果。他的實驗室將免疫系統受抑制(切除胸腺)的小白鼠卵巢切除後,植入乳癌細胞株及雌激素。因為雌激素的刺激,癌細胞很快形成腫瘤。然後,他們將雌激素移除,分別給一組小白鼠一般的食料,另一組小白鼠則在食料裡添加含豐富大豆異黃酮的大豆蛋白,或是萃取的大豆異黃酮。
結果吃一般食料的小白鼠在沒有雌激素的狀況下,腫瘤快速消失(因為這個乳癌細胞株依賴雌激素才能存活、生長),而吃含大豆異黃酮食料的小白鼠,腫瘤反而長大。Dr. Helferich 的實驗室在2001-2006年間發表幾篇相關的研究報導,結論是大豆異黃酮有可能在動物身上刺激乳癌的生長,並且可能會拮抗泰莫西芬的抗乳癌效果。
實證科學對大豆異黃酮與乳癌防治的功效是正面或中立
有個有趣的觀察是,比較天然的大豆蛋白,比起萃取的大豆異黃酮,對於乳癌腫瘤的刺激是較少的。可能的解釋是,在萃取大豆異黃酮的過程中,流失了大豆裡的一些可能抗癌的物質所致。Dr. Helferich的實驗雖然有其他的研究機構重複類似的實驗,也得到類似結論,畢竟人不是小白鼠,同樣的實驗是不可能施行在人身上的。而且,必須強調的是,絕大多數的科學證據對大豆異黃酮與乳癌防治的功效是正面,或是中立的。
有限又受限的一些前瞻性人體臨床試驗(prospective clinical trials)設計,包括給切片證實乳癌的病人開始服用大量的大豆異黃酮,經過幾週之後,病人接受乳癌切除術。兩個乳癌標本(切片標本、手術切除標本)的比較細胞生長指數標記,例如Ki-67染色強度,多數沒有變化,少數則有下降的情況。當然短時間服用大豆異黃酮,遠不同於東西方的日常飲食型態。
凡事適可而止,大豆食品也是如此
我在過去十年間,每次病人問起有關大豆食品及大豆異黃酮的問題,可不可以食用,該不該迴避?我總是告訴她們,亞洲國家的高大豆食品攝取可能與低乳癌發生率有關。我相信凡事適可而止,大豆食品也是如此。至於萃取的大豆異黃酮補給品,則是應該迴避,直到有明確科學證據支持它的效用,才能受到推薦。( 03/19/2017寄自波士頓)
完整版雙週刊請下載: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與您325
作者/編者:胡涵婷醫師
關鍵字:飲食知識、乳癌
期數:325
出版日期:2017/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