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信醫院雙週刊341】快樂的底色:苦與憂
沒有人願意須臾和苦與憂做朋友,不過,當你讀完這篇文章,你或許就不僅不再視苦與憂為蛇蠍,反而會將苦與憂看作珍寶,並且感謝它。……苦與憂是快樂的底色,沒有這底色做襯料,快樂是上不了漆的。
伴隨著癌症一起降臨在病人身上的,幾乎無一例外,就是苦與憂。無論是身體上或是心靈上的,苦與憂幾乎沒有一刻遠離,它如影隨形地跟在癌症病人身邊,也跟在癌症病人的家屬左右.
沒有人願意須臾和苦與憂做朋友,不過,當你讀完這篇文章,你或許就不僅不再視苦與憂為蛇蠍,反而會將苦與憂看作珍寶,並且感謝它。
快活的事必須要有苦憂愁作養分
快樂的人生是大家所追求的,不過當你問人「什麼事情會讓你快樂呢?」很多人一下子也答不上來,答得太物質,怕被看為庸俗;答得太屬靈,又怕被譏為唱高調。
金聖嘆的33個「不亦快哉」不少人聽過,但是究竟有哪些事情讓金聖嘆「大大喊爽」,能夠說個齊全的人恐怕不多。其實一一去細數記起金聖嘆提及的每一個「不亦快哉」,也不甚必要。因為每一個人的性情品味不一,人生的體驗互異,對於什麼是快樂的事,看來是沒有相近的答案。
本文要特別跟大家分享的是,無論你的「不亦快哉」究竟合所指,或許你沒想過,這些快樂的事竟與「苦與憂」成了隔壁親家。換句話說,所有這些令人感到快活的事,都必須要有苦難和憂愁作為養分。
我們來看其中金聖嘆的最前面三個「不亦快哉」;
苦憂與不亦快哉是「隔壁親家」
其一:夏七月,赤日停天,亦無風,亦無雲;前後庭赫然如洪爐,無一鳥敢來飛。汗出遍身,縱橫成渠。置飯於前,不可得喫。呼簟欲臥地上,則地濕如膏,蒼蠅又來緣頸附鼻,驅之不去。正莫可如何,忽然大黑車軸,疾澍澎湃之聲,如數百萬金鼓。簷溜浩於瀑布。身汗頓收,地燥如掃,蒼蠅盡去,飯便得吃。不亦快哉!
此乃消悶之樂。若無「汗出遍身,縱橫成渠。置飯於前,不可得喫。呼簟欲臥地上,則地濕如膏,蒼蠅又來緣頸附鼻,驅之不去」之苦,哪來「地燥如掃,蒼蠅盡去」的「不亦快哉」呢?
其二:十年別友,抵暮忽至。開門一揖畢,不及問其船來陸來,並不及命其坐床坐榻,便自疾趨入內,卑辭叩內子:「君豈有鬥酒如東坡婦乎?」內子欣然拔金簪相付。計之可作三日供也。不亦快哉!
此乃友誼之樂。若無平日拮据,哪來太太「欣然拔金簪相付,作三日供之「不亦快哉」呢?
其三:空齋獨坐,正思夜來床頭鼠耗可惱,不知其戛戛者是損我何器,嗤嗤者是裂我何書。中心回惑,其理莫措,忽見一狻貓,注目搖尾,似有所瞷。歛聲屏息,少復待之,則疾趨如風,唧然一聲。而此物竟去矣。不亦快哉!
此乃除惡之樂。若無「床頭鼠耗可惱」,哪來「唧然一聲,此物竟去矣」的「不亦快哉」呢?
金聖嘆的「大大喊爽」看似庶民之樂,其實是古代幽默,文學之作。「不亦快哉」其四以至卅三,我分別標志有好生之樂、體暢之樂、破解之樂、免債之樂等等,讀者若感興趣,可以一一體會。本文提醒大家的是苦與憂是快樂的底色,沒有這底色做襯料,快樂是上不了漆的。
石黑一雄與李安也在苦憂之中度過
文學大師、藝術巨匠,也常要經過漫長的苦憂與孤獨。今年新科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石黑一雄,受訪時透露,2015年作品被「埋葬的記憶」離上一本「別讓我走」足足隔了10年。原因是被「埋葬的記憶」初稿完成後,他拿給太太看,卻被太太吐槽「寫得實在太糟」、還糟到「無法修改、必須重頭開始」。而石黑一雄還真的聽了太太的話,暫時放下寫書計畫,跑去拍電影、寫歌詞,多年後再回來完成這本書。
大導演李安在闖出名號之前,曾經有六年的時間失業在家,這是大家都知道的。6年的等待期間,主要靠身為藥物研究員的妻子在外工作,養家糊口。李安每天在家包攬了所有的家務,負責買菜做飯帶孩子,家裏收拾得乾乾淨淨。每到傍晚做完晚飯後,他就和兒子一起興奮地等待「英勇的獵人媽媽帶著獵物回家」。面對丈夫的失業,太太林惠嘉打越洋電話向媽媽訴苦,媽媽聽了很心疼,在電話中對女兒說:「實在不行,你就離了吧!」可是放下電話後,林惠嘉就忍不住嚎啕大哭,不斷譴責自己:「我怎麼變成這樣的女人。」
試問,有多少有志氣、大天才的男人如石黑和李安者,可以六年、十年打零工做家事,與自己的理想背離,還沉得住氣的呢?
多種情緒混合,使人活得有「人味」
《腦筋急轉彎》(Inside Out)這一部2015年的動畫電影,劇情圍繞主角萊莉(Riley)腦中的五種擬人化情感展開,分別是樂樂(Joy)、憂憂(Sadness)、怒怒(Anger)、厭厭(Disgust)和驚驚(Fear),代表她腦中五種情緒表現形式:快樂、憂愁、厭惡、恐懼和憤怒,以此講述萊莉同家人遷居舊金山後適應新環境的過程和心理變化。
這是一部充滿哲理的卡通,它甚至有精神醫學作基礎。故事從萊莉11歲時父親覓得新工作。經過許多波折,憂憂(Sadness)樂樂(Joy)怒怒(Anger)、厭厭(Disgust)和驚驚(Fear) 試圖重新恢復了萊莉的情緒控制台。在憂憂重新裝回核心記憶後,萊莉回到家哭著向父母承認自己懷念昔日生活,並獲得了他們的安慰和體諒,事件形成一顆快樂與憂傷混合的核心記憶,繼而建立了新的個性島嶼。一年後,萊莉已適應舊金山的新生活,大腦總部已安裝升級的控制台,多種情緒混合的新核心記憶,使人活得有「人味」,使得萊莉的情感生活更加豐富。
脫離人的思維,只是海市蜃樓
很多人都以為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是個不世出的天才,E=MC2是他一個人發現的,他給人科學家是孤獨的印象。而事實上,愛因斯坦曾經得到過來自朋友和同事的大量幫助,他們大多數從不曾出名,並且已經被人們遺忘。的確,有些工作需要特別耐心與恆心去完成,實驗室裡的科學家做的正是這樣的工作。但是,他們做的事,並不是無妄的空想,無論如何,只要是跟人有關的,無論不管是行而上的哲學、基礎科學,或行而下的應用科學,都必須把人的社會作為觀察的場域,所做的工作都必須與人合作,「大腦總部」都要安裝升級「多種情緒混合」的控制台,否則完成脫離人的思維的東西,將只是海市蜃樓。
孤獨感是相伴一生的
苦與憂往往與「孤獨」有關,苦與憂是人類必要的情感,甚至是獲取快樂的墊腳石,那麼「孤獨」也就成為人生的必需品。人的一生,常有或多或少的孤獨經驗。孤獨感是因某一事件,或在特定時間突然發生的嗎?《神經精神藥理學》(Neuropsychopharmacology)對超過10000名人員進行了研究調查,發現孤獨感的這種遺傳風險與心緒不佳和情緒低迷有很大的關係。
研究發現,孤獨感是相伴一生的,而不是因為環境的原因偶爾會覺得孤單。參與調查的人中,在14%到27%的人身上,孤獨感是一個會遺傳的特質。又性別而言,發表在《e生命》(eLife)雜誌的最新研究表明女性與男性相比,孤獨時感受的壓力更大。「最近的研究表明,年輕的女孩對社會壓力比男孩更敏感。」
孤獨也可以是一種病
在醫學上,孤獨也可以是一種病。孤獨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是一種神經發育紊亂,特徵性表現為社會關係異常和社交障礙,重覆刻板行為,以及智力發育的不平衡,其中大多數病例智力發育遲緩。症狀開始於兒童早期。儘管有證據表明基因遺傳起一定作用,但多數孤獨症兒童仍病因不清,一些孤獨症兒童可能有醫學原因。診斷根據發育史和行為觀察。行為治療和藥物治療相結合。
孤獨感如何一步步讓人生病?
台灣的老年人口越來越多,老人與孤獨,幾乎是分不開的。孤獨不僅僅是一種感覺:對於老年人來說,社會孤立是一個重大的健康風險,可以增加過早死亡的風險14%。
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的研究指出:孤獨感會導致「攻擊或逃避」壓力信號,從而最終影響白血細胞的產生。研究人員早就知道孤獨的危險,但孤獨所導致的不良健康結果的細胞機制尚未清楚。芝加哥大學心理學家和著名的孤獨症專家John Cacioppo進一步闡述了孤獨是如何觸發生理反應,從而讓我們生病。
七成獨居老人有孤獨感和社會孤立感
在美國,約三分之一近3000萬名社區居住的老年人獨居。約一半的社區居住高齡老年(≥85歲)獨居。約五分之四的獨居老人為女性。男性更容易死於妻子之前,喪偶或離婚的男性更可能與喪偶或離婚的女性再婚。
獨居老年更可能生活貧窮,尤其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許多(60%>75歲的人)有孤獨感和社會孤立感。在那些有健康問題或感覺障礙的病人中,新發或惡化的症狀可能被忽視。許多人遵照治療方案有困難。因為他們的身體限制,以及吃是一種社會活動,一些獨居老年不能準備充足的平衡的膳食,使營養不良成為一個關注的問題。
苦與憂,過與不及都要招禍
可見苦與憂,正如行船之壓艙物,過與不及都要招禍。如何使苦憂恰到好處,當從宗教悟得真理。佛經講苦論憂,頗多殊勝。四十二章經中佛言:「人為道亦苦,不為道亦苦。惟人自生至老,自老至病,自病至死,其苦無量。心惱積罪,生死不息,其苦難說。」佛家基本認為,人的一生逃避不了苦難,無量的苦難是人的宿命,也就沒有究竟可言。佛又言:「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畏。無愛即無憂,不憂即無畏。」如何從苦與憂中解脫呢,就要一切放空,只要起心動念,就又墜入苦憂深淵。
聖經中論「苦與憂」,絕妙之處在於交託。「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帶著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神那超越人所能理解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裏,保衛你們的心懷意念。」(腓利比書4:6-7)。不過,即使對基督徒而言,沒有一件事比完全交託還要困難的,因為人心詭詐,貪婪無厭,相信自己比相信上帝還多,因此可以得到祝福的人,可以進入天堂窄門的人,總是少之又少。
上帝知道人的軟弱,因此聖經上又說:「所以不要憂慮,說,我們要喫甚麼?喝甚麼?披戴甚麼?因為這一切都是外邦人所急切尋求的,你們的天父原知道你們需要這一切。但你們要先尋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一切就都要加給你們了。所以你們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馬太福音6:31-34)
顯然地,人需要擔心的並不是苦與憂,而應該擔心失去了愛心。當你能愛你的鄰舍,愛你的敵人,你就可以不必擔心害怕會隨時以為會有刑罰臨到身上。因為「愛裏沒有懼怕,完全的愛把懼怕驅除,因為懼怕含有刑罰,懼怕的人在愛裏未得成全。」(約翰一書 4:18)倘若如此,那麼「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詩篇23:4)
完整版雙週刊請下載: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與您341
作者/編者:鄭春鴻
關鍵字:身心調適
期數:341
出版日期:2017/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