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信醫院雙週刊346-347】幽暗中的舞步 恐懼、焦慮與憂鬱的人文思考(上)(下)
我會勸癌症病人,當你恐懼、焦慮、憂鬱時,就去恐懼、焦慮、憂鬱吧!這些被看成負面的情緒,就當你是在付出「利息」,按時繳交利息,銀行就不會來催你的「本金」了。
一項世界性大規模的最新調查指出,焦慮障礙的10 名病人中只有 1 名得到充分的治療,而即使在高收入國家也只有 1/3 病人接受了治療。
世界衛生組織委託的一項新研究發現,焦慮病人中只有不到 28% 因此病接受治療,而接受「可能充分」治療的人數不到 10%。這篇在期刊 Depression and Anxiety 中的研究,作者們說這些結果顯示,我們都需要提高對焦慮障礙的認識和治療。
這項在 21 個國家超過 51,500 名病人中進行的研究顯示,9.8% 的人符合焦慮障礙的 DSM-IV 診斷標準。不同國家的頻率不同,非洲人群中為 5.3%,歐洲佇列中為 10.4%。只有 41.3% 的人知道自己需要治療。這些精神疾病就像隔壁親家,常互為聯繫。當焦慮未合併另一種疾病時,則此數值降至 26.3%。
苦中作樂裡才有真正的幽默
說憂愁是恐懼的隔壁親家,一點都不假.在文學上,不乏有很多的作家都在歌頌憂愁.馬克•吐溫(Mark Twain )說:「幽默的秘密來源不是奔悅而是憂愁;天堂上是沒有幽默的。」(The secret source of humour is not joy but sorrow; there is no humour in heaven.) 【聖經】上說,有錢人上天堂比駱駝穿針眼還要難,可見上天堂的門檻是相當高的,不是隨便說說,開開玩笑,任誰都可以上天堂的。幽默不是說笑話,只有在經過憂愁的洗練之後,在苦中作樂裡才有真正的幽默,這是多麼深刻的奧秘呀!
一定程度的焦慮是適當的,它有助於人們準備、實踐和預演以便提高功能水準,並有助於人們在潛在的危險環境中保持適當警惕。然而超過一定程度後,焦慮會引起功能失調和過度應激。這種情況下焦慮被認為是異常的,是一種疾病。
焦慮可見於許多軀體疾病和精神障礙中,但它只是其中幾種障礙的主要症狀。焦慮障礙比其他任何精神障礙的分類都要常見,但它們卻往往不能被識別,最終未被治療。如果不治療,慢性過度焦慮會導致軀體疾病並可能影響一些軀體疾病的治療
每個人都會經歷恐懼和焦慮。恐懼是對即刻可識別的外部危險的情感、軀體和行為反應。焦慮是一種令人苦惱、不愉快的神經過敏和不安的情緒狀態。產生原因還不清楚。焦慮很少和危險同時發生,它可能在危險發生前預先發生或在危險消除後持續存在,或在沒有任何可識別的危險存在時發生。焦慮往往伴隨著軀體改變,行為表現類似於恐懼引起的反應。
台灣憂鬱、失智、精神分裂最常見
台灣每年新增精神病患超過4000人得了憂鬱症,中研院一篇登上《刺胳針》(The Lancent)的論文指出,台灣常見精神疾病的盛行率從11.5%遽升到23.8%。最新的衛福部統計,因慢性精神病領到重大傷病證明有20萬人。精神疾病容易發生,治療上又是長期性,該研究說,台灣常見精神疾病像憂鬱症、焦慮症等,主要是受經濟轉型、失業、婚姻等因素影響。這篇國際級論文嚇壞了國人!
國健署指稱,精神分裂症,每個人一生中會發生的機率是千分之3。此外,在長壽效應下,失智症人口快速增加,已超過20萬。而且不只成年人,幼兒的特定精神疾病像自閉症、亞斯伯格症、其他廣泛性發展障礙等,影響孩子是一輩子的事。台灣第一個全國性兒童精神疾患研究發現,近1/3兒童有精神疾患需要專業評估、協助,且3.1%的孩子半年內有自殺念頭,估每10萬名學童就有3100名曾想自殺。
中國各類精神障礙病人數在1億人以上
中國的精神疾病更聳人。2016年,中國世界精神衛生日的宣傳主題是「心理健康,社會和諧」,責成各級政府、部門及單位、社會組織和個人等社會力量,積極關注心理健康、關心精神疾病病人,因為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精神衛生中心2010年初公布:中國各類精神障礙病人數在1億人以上,嚴重精神障礙患者人數已超過1600萬。
精神病病人的人數,比你我想像的要多很多。不只是一般人會得精神疾病,偉大的人也得了精神疾病。以下這些人都是精神病人,你一定會嚇一跳。
貝多芬是一個性格狂躁的人
1827年,天才音樂家貝多芬死於肺水腫。對於自己的疾病,他曾經一度藉助酒精麻痹法。1813年,貝多芬經歷了人生中的低谷,那個時候的他絲毫不注重著裝打扮,時而還會在聚會上暴怒。這段時間,他也沒有再作曲。他也曾給哥哥寫過一封信,講述自己的一生,只是那時的他正在考慮自殺。朋友們所熟知的貝多芬是一個性格狂躁的人,只要他處於高潮興奮時期,就能立刻寫出作品。然而,他的大部分世界名曲卻都是在低潮時期完成的。
米開朗基羅(Michelanglo)是自閉症病人
對於米開朗基羅當初獨自創作西斯廷教堂的拱頂畫,人們一直感到很好奇。而當專家們把他的家族病史、性格表現和創作天賦聯繫起來,最終發現米開朗基羅是一名自閉症病人。據說,米開朗基羅家族中的男成員都患有自閉症。他本人沒有什麼朋友,幾乎不跟外人打交道,就連哥哥的葬禮,他也不參加。2004年的《醫療生物期刊》曾經發文說,米開朗基羅的專心致志和他可能患有自閉症有關。和他同一時代的人也說過,米開朗基羅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狄更斯(Charles Dickens)患有抑鬱症
剛滿30歲的時候,寫【雙城記】的狄更斯已經是一名世界知名的作家,財富、名利雙收。然而,童年的他卻在一家制靴廠勞作。父親入獄後,年幼的狄更斯一直一個人生活。他的基調總是有些壓抑,這一點在開卷語就能體現出來。1844年完成的《Chimes》一直被埋沒,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狄更斯的憂鬱。投身工作的狄更斯總是很低沉、冷漠,對外界事物毫不關心,但是一旦完成,情緒又會漸漸恢復正常。隨著年齡的增加,狄更斯的憂鬱症愈演愈烈。最終,狄更斯毅然拋棄母親、妻子和兒女,與一名18歲的女演員同居。
瓦斯拉夫尼金斯基是精神分裂症病人
20世紀初期,尼金斯基(Vaslav Nijinsky)是俄國一名家喻戶曉的舞蹈演員。在他生活的年代,男芭蕾舞者並不多見。而尼金斯基卻把芭蕾的舞步發揮得淋漓盡致。尼金斯基編排的舞蹈總會引起一陣騷動。26歲的時候,精神分裂症開始影響他的生活和工作。後來的日子,尼金斯基一直呆在精神病院。
托爾斯泰罹患抑鬱症
托爾斯泰出身於貴族家庭,一名聞名世界的作家,但是誰也沒有想到,中年時候的托爾斯泰飽受抑鬱症的折磨,性情大變,不再相信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那時的他時常自我封閉,拋開了所有的身份,也丟掉了信仰。甚至他還說,文學不僅毫無用處還會害人。一直到死後,托爾斯泰才獲得救贖。
牛頓幾乎得了所有的精神病
作為一名偉大的科學家,牛頓的病情也很難被界定在某一兩個精神疾病中。醫藥歷史學家們研究發現,這位天才似乎跟每一種精神科疾病都沾邊兒,比如:抑鬱症、精神分裂、躁鬱等等。然而,不管牛頓患有多少種精神疾病,事實是他為人類作出了許多巨大的貢獻。
林肯患有家族性的遺傳嚴重憂鬱症
在美國人心目中,沒有人能代替亞伯拉罕林肯的位置。多年來,林肯始終在最受美國人愛戴的總統評選中穩居第一。對美國人來說,林肯是完美政治家的化身,是和平的締造者,是最傑出的愛國者和先驅,他的心靈純凈而偉大。他的演講被反覆地引用,他的頭像被雕刻在拉什莫爾山上。美國人這樣形容林肯:他兼具鋼鐵與絲綢的特質,既堅如磐石又柔若雲霧,內心既像風暴般狂野,又有非同尋常的寧靜。總之,美國人視林肯為神一般的人物。 然而,正式如此偉大的人物,卻患有一種帶有家族性的遺傳疾病——嚴重抑鬱症。在林肯的自傳中有一段文字–最抑鬱的人,這其實是朋友們對他的描述。1838年,林肯還寫過一首詩歌,名為《自殺的獨白》(The Suicide’s Soliloquy)。
邱吉爾憂鬱症纏身走完了一生
和林肯總統一樣,邱吉爾為國家事務勞心勞力的時候,自己的精神狀態也頻現困擾。30歲的時候,邱吉爾對朋友們抱怨說,抑鬱症最近一直困擾著他。以至於他曾經想過在國會大廈裡自殺。他也曾告訴醫生,每每站在月台上等火車的時候,他必須加倍小心。他不喜歡站在月台邊緣等待呼嘯而來的火車,也不喜歡倚靠在輪船邊俯視洶湧的海水。憂鬱症纏著邱吉爾走完了一生。總之,他的情緒波動十分強烈。處於高度興奮狀態的邱吉爾可以整晚寫作。以一個政治家,邱吉爾還因勤於研究寫作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呢!
達爾文30歲得了「場所恐懼症」
恐懼症(symptom of horror)是生物機體製造的藉口,一種有益的病症。它用一種毫無道理的恐懼和焦慮掩蓋另一種真正的有原因的恐懼和焦慮,也許後一種恐懼和焦慮要更糟糕些。從30歲開始,達爾文時常出現抽搐、作嘔、痛哭、幻覺等奇怪的生理症狀。這種統稱為場所恐懼症的心理疾病一直糾纏著他,直到他臥床不起。由於對外界一切人和事物的恐懼,達爾文也很少跟自己的孩子說話。他曾經寫過這樣一段文字:「我被迫平靜地活在世上,每天都能見到親朋好友,但是我無法和他們交流。」《物種起源》發表以後,人們不休的爭議讓達爾文幻想過自殺。
理想是一切煩惱的根源?
你會不會這麼想,如果上列在幽暗中踏著優美的舞步的這些名人都去尋醫,把自己的精神病都給治好,他們會不會就不再那麼睿智,而成了平凡人,人類的歷史會不會就因此而改寫呢?這些人之所以成為偉人和大師,毫無疑問地,是因為他們懷抱的理想超乎常人的高遠。而有一說:「理想是一切煩惱的根源,是一件詆毀和敗壞現實的多刃殺手。理想是常識的前夜;來路不明的孕婦。」這恐怕不只是戲謔之詞呢!
不過,沒事兒擔心害怕憂慮,卻是有高超理想的人一定要受的罪嗎?當然也有很多人是唱反調的.美國幽默作家伯德特(Robert Jones Burdette, 1844 –1914)說:「誰也用不著擔憂的只有兩件事,那就是昨天和明天」。(There are two days about which nobody should ever worry,and these are yesterday and tomorrow. )往者已矣,為追不回來的是擔心害怕,豈不是活受罪;聖經上早就告誡我們,不要為明天憂慮,一天的憂慮一天當就好了,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美國的詩人佛洛斯特(Robert Lee Frost,1874-1963)是一位說:「憂慮之所以比工作殺的人更多的理由是,更多的人憂慮多於工作。」(The reason why worry kills more people than work is that more people worry than work.)
擔憂是在麻煩事到期之前所付的利息
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人的一生不知道要為多少事擔心憂愁害怕.這些精神障礙,好像不是你要不要它的問題,而是不知不覺地就上了自己的身.英國牧師作家威廉·拉爾夫·英奇(William Ralph Inge)說的這句話最有名,他說:「擔憂,是在麻煩事到期之前所付的利息。」(Worry is interest paid on trouble before it falls due.)屢試不爽地,當我們擔心著,憂愁著,害怕著,那麻煩的是好像還可以擋他一擋。當你把眼力和近憂都跑到腦後,好整以暇地想當一會而馬大哈,可是冷不防地,那個麻煩的事還真的就來了.沒有付利息,銀行當然就來催你的本金了。.
在監獄裏最擔憂的人是監獄長
在所有恐懼、焦慮、憂鬱的人之中,癌症病人可以說經常是兼而有之的。我們常聽人安慰癌症病人,不要憂慮害怕,也不要恐懼,「你憂慮地過,是一天;快樂地過,也是一天。」從上述的「利息本金論」來說,我會勸癌症病人,當你恐懼、焦慮、憂鬱時,就去恐懼、焦慮、憂鬱吧!這些被看成負面的情緒,就當你是在付出「利息」,按時繳交利息,銀行就不會來催你的「本金」了。
蕭伯納(Bernard Shaw )的這句話或許可以讓你在付利息的時候,也能莞爾一笑。他說:「在監獄裏最擔憂的人是監獄長。」(The most anxious man in a prison is the warden.)不要以為只有你一個人在擔心,銀行家是靠你付的利息在養家活口呢!一但你不付利息了,最憂心的不是你,而是開銀行的人。
完整版雙週刊請下載: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與您346
作者/編者:鄭春鴻(文教部)
關鍵字:身心調適
期數:346、347
出版日期:2018/02/15-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