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信醫院雙週刊349】口罩遮蓋下的心情
最近一期(2018年3月8日)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刊首文章篇名”Where There’s Wildfire, There’s Smoke”,討論去年底加州的森林野火- 近代史破紀錄的大火;不僅延燒鄰近城鎮,迫使成千上百的人為了保命,倉皇拋棄家園;大火所產生的霧霾,更是影響遠佈火災災區之外的廣大地區及民眾。文章的重點在於說明森林大火煙霧的詳細內容對健康的影響,包括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氧化氮、PM2.5(空氣中的小於2.5微米的顆粒物)以及類似香菸所產生的致癌物。
PM2.5已是台灣人日常談天話題
PM2.5對台灣人是日常的談天話題材料;因為台灣的空氣品質天天都遭受工業汙染的危害。而享受清淨空氣品質幸福的美國人,大多數則不知PM2.5為何物。去年十月舊金山海灣區在森林大火之際,記錄到有史以來最高的PM2.5指數 >200。PM2.5是重要的公共衛生議題,因為PM2.5顆粒可以被吸入肺泡,即使短暫地曝露於高標的PM2.5大氣,都有可能增加心肺疾病發作的機率,包括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道感染、心肌梗塞、中風、心率不整等。
高風險病人要戴N95 或N100 口罩
這篇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文章詳細地解說對於因森林大火造成的空汙該如何應對。台灣民眾都熟悉氣象報告提醒民眾在PM2.5超標的時候不要外出,或盡量縮短戶外活動的時間。為了保持室內乾淨的空氣品質,除了要關閉門窗之外,也要避免可能將汙染的空氣引入室內的通氣系統。另外,使用高效能空氣濾淨系統(HEPA filter)除去空氣中有害健康的懸浮顆粒。最後,對於高風險,也就是有心肺疾病的病人,密合鼻口的N95 或N100 口罩,可以提供相當程度的保護。
SARS 疫情後的心理恐慌
戴口罩是幾年前我在台灣工作時困擾我很久的醫學及社會議題。最近,我的美國同事剛從大陸旅遊回來。她跟我簡短的閒聊旅途所見所聞。她說 ”Wherever I go, I see so many people …” 我接著替她說完句子 “…riding bicycle or motorcycle.” 但是她說 “No, they all wear masks.” 她在好奇之餘,買了一個花布口罩帶回美國做紀念品,但是她大概是永遠都用不上這口罩的。
不只中國大陸很多人戴口罩,台灣也很多人戴口罩。這似乎是亞洲地區的風潮;連最近我在日本旅遊時,也看到不少戴口罩的路人及地鐵乘客,只是比不上台灣的普遍。我猜想這個現象不見得是霧霾空汙的緣故,因爲連在地鐵車廂裡及有高品質空氣濾淨系統的醫院,也都有不少戴口罩的人。這大概是十多年前嚴重的SARS 疫情後,殘留下來的對經空氣傳染疾病(airborne infections)的心理恐慌。
戴口罩有效嗎?
到底流行感冒及其他經空氣感染的疾病是如何傳播的呢?戴口罩有效嗎?以流感病毒為例,病人的口鼻分泌物從發病前一天左右到發病後一週左右是具有傳染性的;透過咳嗽或打噴涕,帶有病毒的飛沫(droplets)可以在落地前「飛」個三呎遠,也就是一公尺左右的距離。這些飛沫可能落在桌面,或透過病人的摸觸塗抹在門把、電梯按紐等等。除非流感病人在近距離內對著我們咳嗽打噴涕或口沫橫飛的說話,多數時候,我們是因爲觸摸了病毒汙染的表面後,摸自己的眼睛或口鼻而感染流行感冒的。因此教導病人在咳嗽打噴涕時,以手肘彎遮住口鼻,人人都經常洗手,是最有效的預防流感傳播的方法。
在流感的尖峰季節,公衛機構呼籲生病的人應留在家裡休養,並且加強宣導接受流感疫苗及勤洗手的重要性。美國的疾病管制中心(Center of Disease Control, CDC)建議醫護人員在接近有傳染性的病人六呎的距離內,應該戴口罩。但更重要的則是在看完病人後,好好的洗手。CDC 並不建議ㄧ般大眾在公共場合戴口罩來防範流感,除非你的醫師建議你這樣做。
口罩像是一道牆
在步調緊張、人與人之間愈來愈疏離的社會,口罩更負面地擴大了人情的距離。Emoji 的簡單線條有效地表達不同的情緒- 快樂的、失意的、生氣的、悲傷的;但是蓋住下半個臉的 emoji 就看不出它的心情了。即使是錯肩而過的陌生人,我也很想「讀」他們的心情,道早問好,或傳達關切的肢體語言。口罩卻像是一道牆,是阻礙人與人之間交流的鴻溝。從醫療角度而言,多數公眾場合裡的口罩是不必要的。從社會學的角度而言,則是令人遺憾的趨勢⋯
完整版雙週刊請下載: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與您349
作者/編者:胡涵婷醫師(寄自波士頓)
關鍵字:醫護故事、病人故事
期數:349
出版日期:2018/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