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信醫院雙週刊350】同情,藝術存在的目的
同情,就是我的情感與別人的情感統一,或者別人的情感與我的情感統一。藝術家追求同情。同情作為一種精神的需要,是人類自身更高層次上的需要。如果藝術家並未體驗到某種情感,他就不會有表現的衝動,從而也就不會有藝術創作活動。在這個意義上同情是藝術的生命。……
探索人體奧妙自古以來就是熱門議題,從古典的解剖學版畫、X光照片、心血管造影乃至於人體解剖,滿足了大眾透視人體的欲望。醫學影集的風行可說是重現了「外科」醫學在文藝復興及巴洛克時代經常公開在舞台上進行屍體解剖、動物與人體交互輸血等「外科醫學表演」來獲得贊助與經費的傳統。
《人體的構造》集醫學與藝術大成
欠缺透視科技的時代,想要看穿皮膚下的身體組織只能猶如恐怖電影般,刀斧加身:剖肚、開腸來檢視並詳細描繪人體各部位的組織,藉以獲得一定程度的認識。而描繪人體則需要高深的繪畫技巧,因此醫學解剖在文藝復興乃至巴洛克時期,與當時的視覺藝術息息相關,達文西、米開朗基羅等人莫不深諳人體解剖與組織,而解剖學之父維薩琉斯(Andreas Vesalius)的鉅著《人體的構造》(De humani corporis fabrica)更是集醫學與藝術大成之作。這本獻給腓力二世的鉅著出版於1543年,是出自於文藝復興時代威尼斯畫派宗匠提香(Titian)工作室的傑作,儘管真正動手製作的並非提香本人,卻是提香的門生卡爾卡(Jan van Calcar)著手描繪並且由提香工作室進行雕版與印刷。
《人體的構造》提出了解剖學的前瞻觀點——把人體的內部看做一個充滿各種器官的三維物質結構,並以機械性的因果關係檢視彼此間的交互作用。至今這本高度詳細而且精密的版畫作品,依舊被視為醫學及藝術上的經典大作,而這本書的封面,正是刻劃維薩琉斯在眾人面前公開展示、解說解剖學的表演。由這本書是由提香的弟子及工作室操刀製作,因此畫作中的人體肌肉、骨骼、除了力求精密、正確之外,更注重姿態的力與美,以及藝術上的表現性,這些高度表現性的人體姿態,更成為20世紀美國藝術家勞倫斯(Jacob Lawrence)創作作品「維薩琉斯套件」(Vesaliu Suite)的靈感來源。
解剖曾是公開表演,熱門的繪畫題材
值得注意的是,解剖這件事在巴洛克時期不僅是公開表演,更是相當熱門的繪畫題材,例如大畫家林布蘭便曾以解剖學課程(表演)畫過兩幅作品,包含了「杜爾博士的解剖學課」(The anatomy lesson of Dr.Nicolaes Tulp)以及比較鮮為人知的「德曼博士的解剖學課」(The Anatomy Lesson of Dr.Deijman),林布蘭的作品同樣也成為現代許多小說、電影與電玩的靈感。
從維薩琉斯的《人體的構造》到1895年侖琴(Wilhelm Conrad Rontgen)發現X光為止,我們對人體的透視因為X光而有了全新的認識,而視覺藝術創作,也因為X光攝影而有了新的嘗試領域。英國的藝術家維賽(Nick Veasey)把X光攝影從單純的人體檢驗工具,發展成獨特的視覺攝影藝術,維賽拆解各種生物與事物的內在組織與結構,在一張張黑底相片上化為銀白色的X光透視結構圖,不僅給予觀賞者認識生活環境事物的全新視角,更藉此向前輩藝術家致敬,例如維賽的作品「X–杜象」(X-Duchamp)是源自在小便斗上簽名的達達運動(DADA)大師杜象,「X–馬格利特」(X-Magritte)的靈感來源則是超現實主義大師馬格利特的著名繪畫作品「這不是一支菸斗」,無論是達達運動還是超現實主義,藝術家追求的是質疑並跳脫表象的真實。
藝術能撫慰心靈,也具有療癒能力
X光攝影照片是平面影像,對於觀察生物的立體構造仍然有諸多限制,尤其是對於體型小的生物來說。近年來,在生物學流行製作「透明標本」,除了製作方式異於傳統的「剝皮標本」與「解剖標本」,也創造了極大的視覺饗宴。例如:德國醫師馮哈斯根(Gunther von Hagens)把捐贈者的大體以不同的姿態來呈現不同的主題,其中更有許多姿態設計是參考自維薩琉斯的《人體的構造》,強烈的視覺刺激讓觀賞者體會到,健康與不健康的生活型態對身體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人類的智性可以用於探索科學、創作藝術乃至於思辨哲學,醫學是處理健康相關問題的一種科學,以治療和預防生理和心理疾病和提高人體自身素質為目的。而藝術是人類精神的昇華,也是生命內涵的養分。藝術運用某種技巧表達出的富於美感,令人有愉悅的感官享受與思維之樂趣的思想。「繪畫」、「雕塑」、「建築」、「文學」、「電影」、「科技與新媒體藝術」等都為藝術類範疇。這些藝術常常能撫慰人們心靈,也具有療癒的效果。
人的情感創造了藝術,藝術創造人的情感
ㄧ開始我們對於藝術的意義,可能就只認為在博物館或是美術館那類的展覽品才是藝術,但其實藝術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無論食、衣、住、行幾乎都跟藝術有著很深的關係。建築物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台灣的四合院、法國的巴黎鐵塔、荷蘭的風車、埃及的金字塔等等。這些都是藝術的一部分,這讓我們了解到,藝術原來就在我們身邊。人的情感創造了藝術,反過來,藝術又創造了人的情感。兩者是互動的關係,或者說,藝術家的藝術創作豐富了人的生活,細膩、升華了人的情感。藝術是人類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創造性表現。古羅馬的美學家朗吉弩斯在著名的《論崇高》中曾經寫道:「那些巨大的激烈情感,如果沒有理智的控制而任其為自己盲目、輕率的衝動所操縱,那就會像一直沒有了壓倉石而漂流不定的船那樣陷入危險。它們每每需要鞭子,但也需要韁繩。」
2018年,一個既像末世又像新紀元的時代
確實,情感(尤其是激情)一方面構成了美術的真正中心,而另一方面美術創作中所選定的視覺對象必須不僅僅是美術家自己所意識到的和受感動的,而且還必須對其內在的意味加以自己徹底的情感體會。因為情緒的膚淺往往導致作品的空洞無物,而理想的畫面則應該是一種情感的凝縮。所以,也只有那些真正使創作者本身也甚為所動的情感體驗,才能成為震撼或撫慰觀者心靈的內在力量。
而藝術總是在回應著時代,2018年一個既像末世又像新紀元的時代,接壤人文精神旁落,後人類主義像新紀元的時代,接攘人文精神旁落,後人類主義傾巢的交口,機械人蘇菲雅(Sophia)成為全球媒體的寵兒,谷歌的機械學習(Machine Learning)正以超人類的速度培養各種「思考」技能;電動汽車品牌特斯拉無疑成為未來能源和移動想像的具體化概念。
只有發自內心才能進入內心
新世紀運動泛指身、心、靈一體的思想,雖然汲取世界各大宗教的宏觀精神,卻是去中心化的、以個體意識為主,並視個體作為與萬物對接的導體,主張「信念創造實相」,並相信意識的進化將使世界更樂觀。凱瑞敏銳地照見當下時空的瑜珈熱潮,在實(社會群像)與虛(哲學思想)之間巧妙地將兩者結合,導引至新媒體藝術企圖開發的另一個端口。
正如貝多芬的名言:只有發自內心才能進入內心,大致上說,人類感情除了大家所熟悉的喜怒哀樂之外,還有很多同藝術世界關係密切的情感,如:孤獨、惆悵、悲壯、壓抑、空曠、崇高、莊嚴、神聖、荒寒、淡遠、寧靜、淒清和敬畏等。
直到藝術創造了霧,霧才開始存在
英國唯美主義、提倡「藝術至上」論的代表人物王爾德(O.Wilde,1856-1900)曾說:「倫敦一直有霧,可是誰也沒有見到霧,對霧不了解。直到藝術創造了霧,霧才開始存在。」當莫奈在英國展出他畫筆下的倫敦時,英國人卻犯疑惑了:我們身處其中的「霧都」果真是畫家筆下的那般面目嗎?那些很灰或珠灰的霧氣怎麼一到法蘭西人的眼中就變成一片紫紅了呢?然而,當英國的觀者疑惑地走出展覽廳時,他們無異於經歷了一種體驗最直接的真理的快感,因為自己頭上的霧氣真有某種紫紅的色調!莫奈的情感體驗和藝術創造,就這樣使倫敦的市民幾乎是喚了一種眼光來看自己的城市。而前蘇聯作家巴烏斯托夫斯在看了列維坦的《弗拉基米爾道路》一畫後,他第一次看見了俄羅斯陰天的五光十色。
人是有情感的,藝術家在塑造形象時,就必須把他對於各種生活現象的認識情感凝聚在形象身上。否則形象的藝術感染力就是零。藝術作品的形象必須是藝術化了的形象,其中滲透了濃厚的情感因素,並且能引發藝術欣賞者與之產生相應的共鳴。對任何事物、對任何美麗的風景、人物,畫家不溶入自己的真實情感,不溶進對該事物的理解和態度。不想用自己所熟悉的表現形式予以表現的話,我認為他是不會創作出令人滿意的作品。偶然創作出來也是空洞乏味。不會給人以美感或聯想,或給予人以啟迪。也不會有任何意義,作品也就沒有了價值。
表現,是一種有意識的、反思的活動
藝術家是人類審美精神產品的創造者,是具有獨立人格的豐富情感的人,並且主要運用獨特的思維和技能去表現人類豐富的感情。藝術是真實情感的表現性形式。表現不僅僅是表達,而且是一種有意識的、反思的活動,正因為它是這樣的一種活動,它才是一種創造活動,它所創造的不僅是形式。它本身就是一種人類自由的形式的體現。藝術家的情感因素與藝術創作之間是緊密聯繫的,沒有豐富的情感因素不會有好的藝術創作的。
同情,藝術作品存在的目的
有意識的活動是有目的的活動。藝術創作的目的,藝術作品存在的目的是什麼呢?答案十分重要:是同情。所謂同情,就是我的情感與別人的情感統一,或者別人的情感與我的情感統一。藝術家追求同情。同情作為一種精神的需要,是人類自身更高層次上的需要。如果藝術家並未體驗到某種情感,他就不會有表現的衝動,從而也就不會有藝術創作活動。在這個意義上同情是藝術的生命。
瑞士心理家榮格認為「藝術家由於受不可遏止的創作激情的驅使,必然要不顧一切地去完成他的作品,從而導致其個人生活的破壞,因此,藝術家的生活即使不說是悲劇性的,至少也是極度不幸的。」
梵谷把孤獨化成為繪畫的語言
梵谷是天才,是狂徒,是悲劇的主角,是大眾畫家。凡高的激情,來自他所生活在其中的那個世界,來自他所認識的人們所做的按捺不住的強烈反應。梵谷通過繪畫語言,力圖傳達、說出內心深處的淒涼和孤獨。這是普通日常荷蘭畫無法說出的。
梵谷的成就是通過線條和色彩把這種孤獨表現在畫布上,使孤獨這種情感成為繪畫的語言而得以確立,從而豐富、拓寬和深化了人類的情感。他的成就就是用繪畫語言說出孤獨這種普通日常語言很難說出的、很難加以描繪的抽象情感。
梵谷是個極端敏感的人。世界的不安傳達給了梵谷,感染了他,進一步加深了他內心最深處的孤獨,以至於達到了「極端」的程度。然後他把孤獨、淒清、壓抑、苦悶和憂鬱——這些難以言說的情感編織成一幅幅油畫。而一切深刻的繪畫作品都包含了孤獨等的情感或元素。
台灣癌症博物館 : 醫學與藝術結合嶄新的開始
在整個藝術活動中是以情感人的,處處離不開情感因素。藝術創作的動機,追根於藝術家豐富的情感因素。藝術創作不是冷靜的分析、判斷,而是動靜的描摹、表現。在所有藝術作品中,無不充斥著情感這個概念,也只有在如此深奧的領域內,才能被藝術家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產生好的藝術創作。
相信大家對各式各樣美術館、博物館都不陌生,從北到南,每一個城市都有屬於自己的博物館、美術館、藝術節,在Google搜尋欄輸入藝術、博物館便會得到無數選項。如果進一步過濾與數位、科技、癌症有關的,可能就剩下個位數字了。
而和信醫院建築內外環境規劃都已病人為優先考慮設想,醫院並定期出版的雙週刊以文字傳遞醫療知識、撫慰病人及家屬,並在未來更進一步規劃與科技新媒體藝術結合的「台灣癌症博物館」,相信在和信醫院帶領之下醫學與藝術結合將有嶄新的開始。
完整版雙週刊請下載: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與您350
作者/編者:溫馨
關鍵字:身心調適
期數:350
出版日期:2018/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