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信醫訊Vol.07】何瑞光教授在和信醫院的臨床教學
圖:賴其萬提供
Dr. Herbert Ho Ping Kong (何瑞光醫師)是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內科教授,他出生於牙買加,醫學院畢業以後到加拿大蒙特婁以及多倫多行醫多年,擅長一般內科,一些疑難雜症經過他的細心問診與身體診查,加上多年累積的臨床經驗、廣博閱讀、超強記憶,多能迎刃而解,而他對臨床醫學教育的貢獻更是為人推崇。透過紐約大學神經內科符傳孝教授強力推薦的著作 The Art of Medicine,我們有機會了解何教授對醫學教育的看法。書中他一再叮嚀「同理心」,強調詢問病史,做好身體診查,要比安排病人接受各種實驗室檢查來得重要。書中包括他的同事分享其人生智慧、行醫心得,以及病人追憶其就醫經驗,顯示他們如何感激何醫師的親切、耐心、關懷、以及高超的醫術。我們深受何教授對醫療志業的用心良苦所感動,因此黃達夫醫學教育促進基金會推薦「天下文化」將他的英文原作翻譯成中文版 「醫學的藝術:融合科學、藝術與人性關懷的醫療」,同時黃達夫院長也希望能邀請他來本院參加臨床醫學的教學,使在和信醫院實習的中國醫學大學七年級、陽明大學與成功大學五年級醫學生以及輪調到本院接受畢業後訓練的年輕醫師有機會能學習大師如何看病,同時負責臨床教學的主治醫師也有機會與大師切磋琢磨,提升我們教導醫學生學習臨床醫學的能力。
何教授於去年十月底專程來臺將近十天。在10月29日的晨會首先以「醫學的藝術:現代醫師的課題(The Art of Medicine: Lessons for the Modern Physician)」 為題,對全院醫師、住院醫師、實習醫師與醫學生、護理師以及其他工作同仁做了一場精彩的演講。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對看病醫人的熱誠以及對教導醫療人員正確的診斷與治療的殷切期望。他對看病時「細看的藝術」、「聆聽的藝術」、「觸診的藝術」講得十分動人,而一位醫學生也提出就他學生的立場,希望能在以後的幾天,可以學到老師如何把多年的臨床經驗應用在實際看病的推理。
在參加了何教授在臺灣這幾天的教學,我寫出了如下的感想:
對教學的認真與興趣:他除了用心聆聽學生報告病史,並詢問澄清一些臨床上的要點以外,他在教學迴診之前,邀請學生自我介紹,而用心寫下學生姓名,而後與學生問答間,都能直呼其名,讓學生感到被尊重。他鼓勵學生發問、回答,而在得不到正確的回應時,他就嘗試給予暗示,而當他終於由學生口中得到他所期待的正確答案時,他都會高興地說,「你答對了!」而給予即時的正向鼓勵,使學生開心。當他發現學生沒有人發問時,他總會說,「當學生的好處就是可以不必因回答不出問題或或問了愚笨的問題而覺得尷尬」。很有趣的是當他嘗試「暗示」學生時,我也注意到因為文化背景的差異,有時他的努力反倒「誤導」了學生,這也使我們課後彼此提醒,了解對方文化背景的重要是做老師與做醫師的人,必須謹記在心的溝通課題。
圖:賴其萬提供
教學的技巧:遇到冷場時,他有時就用自己準備好的真實病人照片教學(譬如說病人奇特的皮膚顏色、姿勢體態等),他鼓勵學生就照片的影像,發表他們認為可能的診斷,或者是他們需要詢問病人哪些特殊的病史,做哪些身體方面的檢查,做哪些實驗室的檢驗等。當學生報告病人的生活史時,他的問題也都包含多樣性的問題,譬如當學生提報的病人是一位老菸槍,他就會問學生臺灣菸害的流行病學數據,而強調在不同的環境會有哪些特質需要釐清。他一再強調一般醫學的重要,提醒學生癌症病人的「共病(comorbidity)」對照護病人的重要,並闡述癌症病人的病痛並不一定是來自癌症,而有些如果能診斷正確,可以即時有效地幫忙病人。他勸告學生,不要太過鑽牛角尖,而見樹不見林,但一定要訓練聯想的能力,才能增廣鑑別診斷的內容。
為人的特質:一位幫忙學生教學的護理人員在中午結束回診時,請他吃一片她做的蛋糕,他在下午要去回診時,就問我這位護理師的名字,而帶了一本他簽了名的「醫學的藝術:融合科學、藝術與人性關懷的醫療」回送她。他對事情很有好奇心,對我們的新建教研大樓充滿興趣,對我們一樓的大禮堂以及高樓上看出去的風景讚不絕口。
對學生的關愛::他在參加我們的醫學生醫學人文個案討論會,看到學生們勇於發表他們的看法,主動發表對病人的關懷以及他們不同的想法,感到十分欣慰。他非常珍惜學生在他離開之前送給他的卡片以及他們在卡片上表達的話語。
他在與教學主治醫師的幾次座談也展現出他對臨床教學的熱愛,他認為「臨床老師需要訓練學生如何看出病人可能發生的嚴重問題,而教導學生如何應對」,這句話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在他最後的教學結束後,我們幾個人與他在教研大樓七樓門前的空間談天時,我才注意到他與黃院長是同一年出生,兩個人對醫學教育的熱誠、理念、幹勁也告訴了我,「年齡不重要,心態才是最重要的指標。」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何教授在這次匆匆十天的行程,也參訪了臺大醫學院與國防醫學院,並與該校師生座談。同時他在臺灣的那週末剛好碰上臺灣醫學教育學會的年會,而擔任主題演講的澳洲學者到了機場才發現護照過期而無法來臺,結果何教授也二話不說挺身而出, 成了精彩的「代打 」(pinch hitter) 。
何教授這次的來臺使我最有感觸的是醫學教育就是要花時間,但我們目前的醫療環境,有多少醫師願意或能夠被容許花這麼多時間在教學呢? 想到這裡,我更覺得為了做好臺灣的醫學教育,培養出更多將來的好醫師,臺灣醫療大環境的改變是刻不容緩的大事。
圖:賴其萬提供
完整版醫訊下載:和信醫訊vol.07
作 者:賴其萬(神經內科〉
關鍵字:專題報導
期 數:Vol.07
出版日期: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