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科技與人文中心 張素美
胡小姐的人生,就像一部充滿起伏的長篇小說。她經歷過早年的貧困、異鄉奮鬥的艱辛,也曾在事業高峰時享受掌聲與繁華。 誰也沒想到,這位總是笑著面對世界的堅強女子,會在某一天,因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徹底改寫了人生的節奏。
童年的堅韌:從貧困中長出力量
「小時候,爸媽都要上山工作。我是老二,下面還有四個年幼的弟妹需要照顧,所以我只能早早懂事。」胡小姐回憶童年,語氣平淡卻透著堅定。
父親是魯凱族、母親是排灣族的她,生長於五○年代的台東,家中生活清苦,能念書是一種奢侈。 胡小姐小學二年級便因要照顧手足中斷學業,但老師不忍她放棄,常鼓勵她代表學校參加跑步比賽, 還特地幫她保留學籍,讓她最終拿到小學畢業證書。
「我參加比賽的原因很單純,因為有饅頭吃、有衣服穿。」她直言道,然而,也許就是從那時候起,胡小姐學會了:再艱難的日子,只要用力跑、用心活,就能看到光。
青春的漂泊:從零開始的異鄉奮鬥
十四歲那年,為了分擔家計,胡小姐離開家鄉,獨自到台南的紡織廠工作。那時的她年紀雖小,卻早已懂得扛起責任。「我最喜歡別人請假,因為那樣我就能代班,多賺一點錢。」她笑著說,語氣中卻不難聽出早熟的務實。
後來,她孤身北上,到姊夫經營的餐飲店幫忙。因為店裡日本客人多,她便靠著自學,一點一滴學會了日文。
二十三歲那年,父親離世,家中突然失去最大的經濟支柱。最小的妹妹才九歲,大姐又已出嫁,正愁於如何支應家計與償還債務時,遠在日本的堂姊因育兒分身乏術,邀她前往幫忙。於是,胡小姐踏上異鄉土地,從一名助手做起,學習經營日本的「Club」——那是一種結合餐飲與社交的夜間會館。
幾年後,憑著勤奮與誠懇,她逐漸累積了穩定的客源。三十歲那年,她決定創業:「那時我想,既然經營得這麼好,為何不自己做呢?」獨立開店後,她的生意蒸蒸日上,不僅又開了居酒屋,還在台灣設立了分店。
那段日子,清晨店鋪打烊後,胡小姐必須接著處理帳務與進貨事宜,並且不時得台灣、日本兩地奔波,雖然辛苦,卻充滿了成就感。「我那時候什麼都不怕。」她說。為了讓弟弟妹妹能過上安穩生活,她活得像個小鋼鐵人,不知停歇、一路向前。
命運轉彎:從忽略到確診的那一刻
或許是多年夜班與壓力累積,前年十一月,胡小姐開始出現血尿與腹痛。起初她以為是子宮肌瘤作祟,先去了婦產科就診,醫師建議轉內科檢查;之後輾轉到了泌尿科,才終於找出病因。
「當醫生告訴我,是腎臟癌三期,可能要把右腎和輸尿管都拿掉,之後還得終身洗腎時,我整個人是懵的。」她訴說著當時的心情,「我只覺得,我無法接受一輩子洗腎。」那時的她,還未意識到事態嚴重,甚至在確診後,仍和先生出國旅遊,試著當作什麼事也沒發生。
誤信偏方的插曲與代價
然而,胡小姐的病情逐漸加重。為了不想洗腎,她回到台灣,嘗試某診所宣稱的有效療法。一次治療花費高達十數萬元,卻讓她的身體愈來愈虛弱,「每天都排出好多血」,最後甚至因嚴重貧血,連站都站不起來。「那時候真的很傻,病急亂投醫,看了那位『名醫』在YouTube的影片,就想試試看。」胡小姐懊惱表示。
一次忍受不了的腹痛,她被緊急送進馬偕醫院急診。然而,等不及大醫院排定的檢查,她又回到診所。就在那時,診所的一位護理師悄悄對她說:「妳這個病,最好去和信醫院,他們專門治癌症,會好好照顧妳。」
正是這句話,讓胡小姐踏進和信醫院的大門,開啟了她生命的轉機。
在和信:重新感受到「被照顧」
抵達和信後,胡小姐掛了泌尿外科許志魁醫師的門診。許醫師了解她的狀況後,立刻決定親自採取檢體。然而,檢查過程中意外發現,胡小姐的兩側淋巴異常腫大,必須立即進行緊急手術。
談起那段經歷,胡小姐回憶道,雖然當時意識模糊,她仍清晰地聽到周遭的聲音。許醫師急促催促醫護團隊準備設備的語氣,甚至一度讓護理師誤以為她與醫師有親戚關係。那一刻,生死交關的瞬間,她卻忽然感到一股安心湧上心頭——「我終於找對醫院了。」
經過精密診斷,胡小姐的病因出爐,她罹患了泌尿上皮癌。和信醫院採取多科整合的團隊治療模式,因此胡小姐轉由腫瘤內科黃國埕醫師接手,展開涵蓋免疫、標靶與化療的完整療程。

生死一線:腦轉移與手術的考驗
今年九月,一場突如其來的發燒,讓黃醫師警覺病情可能有變化,檢查結果發現胡小姐已出現腦轉移。當泌尿上皮癌進展至第四期時,癌細胞可能擴散至肺部、骨骼或腦部等遠處器官。
外科部神經外科醫師陳一信立刻接手,安排胡小姐進行切除手術。當時,由於腦腫瘤壓迫,胡小姐左側的手與腿已幾乎無法動作。
「我還記得手術前,陳醫師特地來病房對我說:『我會盡量讓妳的傷口小一點,但如果手術中有狀況,可不可以把傷口拉大一點?』」胡小姐笑著回憶,「我當下心想,哪有這樣的醫師,還事先來跟病人商量。我就告訴他:『我信任醫師,一切都交給你。』」
其實,當時陳醫師也坦言,無法確定胡小姐的左側肢體能否完全恢復功能。然而非常幸運地手術成功,加上後續化療,如今胡小姐的左手已能逐漸抬起。
從病痛到感恩:重新定義「活著」
或許是原住民先天的樂觀態度,胡小姐總是以正面思考面對病痛。「之前我的手不能動,先生跟我說,是你太辛苦了,所以神要你休息一下。」在病房裡,她還會唱歌、跳舞給醫護人員看,完全不把自己當病人。
治療期間,她歷經多次生死關頭,包括術後突發肺栓塞,但都一一挺了過來。她笑說:「醫師說我一定做了很多好事。」事實上,胡小姐確實一直以行動支持族人。她的族人大多定居在金峰鄉,八八風災後受災慘重。為了幫助他們,她捐出土地用於建房、修建堤防,甚至出資協助受災戶重建家園。
「以前我只知道拚命賺錢,現在才懂得照顧自己的健康。」胡小姐說。她感謝和信醫院團隊帶給她的不只是醫療,更是希望與勇氣。「我真心覺得,和信不只是醫院,更是一個讓人重新看見希望的地方。」
藉由這次採訪,胡小姐特別感謝和信醫院,以及一直以來細心照顧她的醫療團隊。無論是手術前耐心的解說、術後仔細的追蹤,還是面對病痛時給予的鼓勵與陪伴,都讓她深深感受到醫療團隊的用心與溫暖。或許日後還有許多關卡要面對,但她有信心,在和信團隊的支持下,勇敢迎向每一個挑戰。








